高三化学三轮复习逐题突破系列专题7化学

白癜风的症状和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69919.html

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

高考命题动向预测:T2、T4、T7、T10、T20

1.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溶液变澄清

酸性:苯酚碳酸

B

向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再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

未出现银镜

蔗糖未水解

C

向2支盛有2mL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

一支无明显现象,另一支产生黄色沉淀

相同条件下,AgI比

AgCl的溶解度小

D

C2H5OH与浓硫酸℃共热,制得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

KMnO4溶液褪色

乙烯能被KMnO4氧化

C

A.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反应生成苯酚钠、碳酸氢钠,可知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弱,A项错误;

B.做银镜反应加入银氨溶液前,要先中和水解的硫酸,B项错误;

C.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出现黄色沉淀,说明生成碘化银沉淀,说明Ksp(AgI)<Ksp(AgCl),C项正确;

D.反应中可能生成其他的还原性气体使KMnO4溶液褪色,验证乙烯能被KMnO4氧化前要先除杂,D项错误;

答案选C。

2.实验室利用SO2和Cl2在活性炭作用下制取SO2C12,原理为SO2(g)+Cl2(g)?SO2Cl2(l)?H=-97.3kJ/mol。装置如图所示(部分装置已省略)。已知SO2C12的熔点为-54.1℃,沸点为69.1℃,遇水能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中盛放的试剂为无水氯化钙

B.制备过程中需要将装置甲置于冰水浴中

C.用来冷却的水应该从a口入,b口出

D.可用硝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B

SO2C12的熔沸点低、易挥发,根据装置图可知,三颈烧瓶上方的冷凝管的作用是使挥发的产物冷凝回流,由于会有一部分SO2和Cl2通过冷凝管逸出,SO2和Cl2都会污染空气,故乙装置应使用碱性试剂,SO2C12遇水能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白雾,乙中盛放碱石灰,吸收未反应完的二氧化硫、氯气,防止污染空气,并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防止水蒸气进入甲中导致SO2Cl2水解。

A.乙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完的二氧化硫、氯气,防止污染空气,并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防止水蒸气进入甲中导致SO2Cl2水解,故乙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碱石灰,无水氯化钙只能吸收水,A选项错误;

B.根据题目中热化学方程式可知,?H0span="",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使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SO2Cl2产率,B选项正确;

C.冷凝水应从冷凝管的下口进,上口出,故用来冷却的水应该从b口入,a口出,C选项错误;

D.硝酸具有氧化性,能把二氧化硫氧化成硫酸,故不可用硝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硫,D选项错误;

答案选B。

解答此类问题时需仔细分析题干,利用题干信息分析出装置的作用以及相关试剂,综合度较高,要求对知识点能够综合运用和灵活迁移。

3.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NH4)2SO3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SO2与BaCl2溶液作用不产生BaSO4沉淀

B

将浓硫酸滴入蔗糖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品红褪色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C

将Fe2O3溶于足量HI溶液后,加入2滴淀粉溶液

溶液颜色不变

反应生成Fel3和H2O

D

往漂白粉中加入浓硫酸

产生黄绿色气体

Cl2的氧化性比H2SO4的强

B

A.(NH4)2SO3加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氨气和水,二氧化硫、氨气通入BaCl2溶液中会反应生成亚硫酸钡白色沉淀,故A错误;

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将浓硫酸滴入蔗糖中,蔗糖脱水碳化并放出大量的热,碳与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故B正确;

C.Fe2O3与足量H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化亚铁、单质碘和水,故C错误;

D.漂白粉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往漂白粉中加入浓硫酸,次氯酸根在酸性条件下与氯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不能比较氯气和浓硫酸氧化性强弱,故D错误;

故选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将浓硫酸滴入蔗糖中,蔗糖脱水碳化并放出大量的热,碳与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是解答关键。

4.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SO2通入BaCl2溶液,然后滴入氯水

先有白色沉淀,滴加氯水后沉淀不溶解

先生成BaSO3沉淀,后被氧化成BaSO4

B

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饱和Na2SO4溶液,然后加入蒸馏水,振荡

有白色浑浊出现,加入蒸馏水后不溶解

蛋白质变性是不可逆的

C

向酸性KMnO4和H2C2O4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小块MnSO4固体

生成气体的速率加快,溶液迅速褪色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将浓硫酸滴入蔗糖中,并搅拌

得到黑色蓬松的固体,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该过程中,浓硫酸仅体现了吸水性和脱水性

C

A.盐酸的酸性大于亚硫酸,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发生反应,不会产生白色沉淀,A错误;

B.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饱和Na2SO4溶液,有白色浑浊出现,这是蛋白质发生了盐析,加入蒸馏水后蛋白质会溶解,B错误;

C.加有MnSO4的试管中溶液褪色较快,说明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C正确;

D.将浓硫酸滴入蔗糖中,并搅拌,得到黑色蓬松的固体,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因为蔗糖被浓硫酸脱水碳化后,又进一步发生了碳和浓硫酸的反应,C被浓硫酸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D错误;

答案选C。

A容易错,容易错,二氧化硫通入到水溶液中生成亚硫酸,同学会误以为亚硫酸和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亚硫酸钡沉淀,忽视了一般酸和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规律是强酸制弱酸。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苯萃取溴水中的Br2,分液时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

B.欲除去H2S气体中混有的HCl,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Na2S溶液

C.乙酸乙酯制备实验中,要将导管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以利于充分吸收乙酸和乙醇

D.用pH试纸分别测量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N和NaClO溶液的pH,可比较HCN和HClO的酸性强弱

A

A.苯的密度比水小,萃取后有机层位于上层,水层位于下层,因此分液时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故A正确;

B.H2S与Na2S溶液能够发生反应生成NaHS,因此不能用饱和Na2S溶液除去H2S气体中混有的HCl,故B错误;

C.乙酸乙酯制备实验中,导管需离液面一小段距离,防止倒吸,故C错误;

D.NaClO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测定溶液pH时需注意:①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试纸不能湿润,否则可能存在实验误差;②不能用pH试纸测定具有漂白性溶液的pH,常见具有漂白性的溶液有:新制氯水、NaClO溶液、H2O2溶液等。

6.完成下列实验所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都正确的是

A

B

C

D

实验

分离CCl4中的I2

除去水中的氯化钠

制取NO

称取NaOH固体

装置或仪器

B

A.I2溶于CCl4,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由于I2和CCl4的沸点不同,可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A选项错误;

B.加热时,水易挥发,但NaCl不挥发,所以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出去水中的NaCl,B选项正确;

C.制取NO时,长颈漏斗的下端应伸入锥形瓶的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NO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C选项错误;

D.NaOH具有强腐蚀性且易潮解,为防止NaOH腐蚀托盘和纸张,应放置在烧杯中称量,D选项错误;

答案选B。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提纯等知识点,明确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易错选项是B。

7.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或实验目的)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预期现象

实验结论或目的

A

两支试管中先后分别加入2mL0.1mol/LKI溶液和2mL0.5mol/LH2SO4溶液及3滴淀粉溶液,再分别加入热水与冷水中

放入热水中的试管溶液先变蓝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常温下,向浓硫酸中投入铝片

铝片不溶解

常温下,铝不与浓硫酸反应

C

向装有几片新鲜玫瑰花瓣的集气瓶中通入过量的干燥氯气

鲜花未褪色

Cl2没有漂白性

D

向某无色溶液中先加入过量盐酸,再加入氯化钡溶液

先无明显现象,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中有SO42-

D

A.应该将KI溶液和硫酸溶液分别加热后再混合反应,比较变蓝的先后情况,A错误;

B.常温下铝不与浓硫酸发生钝化,B错误;

C.新鲜玫瑰花瓣由大量的水分,与干燥的氯气也会褪色,C错误;

D.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检验硫酸根离子,D正确;故答案为:D。

氯气溶于水,一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和漂白。

8.图(1)是实验室合成溴苯并检验其部分生成物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苯和液溴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r2+HBr

B.实验中C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是因为溴具有挥发性

C.D、E、F均具有防倒吸的作用,其中F不可以用图(2)所示装置代替

D.D中石蕊试液慢慢变红,E中产生浅黄色沉淀

C

制取溴苯的反应为:+Br2+HBr。

A.实验室制取溴苯的反应为:+Br2+HBr,在A中进行,A正确;

B.苯、溴苯、溴、HBr均易挥发,溴苯、溴均会溶于苯,溴苯溶于苯无色,少量溴溶于苯为浅红色,B正确;

C.D、E、F均具有防倒吸的作用,F的作用是尾气处理,不影响性质探究了,可用图(2)所示装置代替,C错误;

D.产物有HBr且不溶于C中的苯,那么HBr到D中后溶于水显酸性,使石蕊溶液变红,HBr来到E中后生成浅黄色的AgBr沉淀,D正确。

答案选C。

9.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阳极得到氯气,阴极得到钠,故A正确;

B.浓硫酸先在烧杯中稀释,冷却,再转移到容量瓶中,故B错误;

C.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乙醇,向得到的乙酸乙酯溶液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然后分液,故C错误;

D.分成两份,因为碘水和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看见蓝色现象,要先用稀硫酸除掉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碘水,才能通过是否有蓝色现象来验证淀粉是否水解彻底,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0.对图示“石蜡油(液态烷烃混合物)催化分解”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碎瓷片对石蜡油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石蜡油分解产生的不饱和烃一定是乙烯

D.若试管中盛放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的是加成反应

C

A.碎瓷片起到催化作用,可加快石蜡油的分解,故A正确;

B.石蜡油在催瓷片作用下发生裂解反应生成烯烃,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正确;

C.石蜡油经催化和裂解获得小分子的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但不饱和烃不一定是乙烯,故C错误;

D.石蜡油在催瓷片作用下发生裂解反应生成烯烃,烯烃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故D正确;

答案选C。

石蜡油催化裂解的产物是小分子的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清楚产物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

11.实验室制备少量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乙酸乙酯的沸点小于℃

B.反应前,试管甲中先加入浓硫酸,后加入适量冰酸醋和乙醇

C.试管乙中应盛放NaOH浓溶液

D.实验结束后,将试管乙中混合液进行蒸发结晶可得到乙酸乙酯

A

A、由水浴加热制备并蒸出乙酸乙酯,可知乙酸乙酯的沸点小于℃,故A正确;

B、浓硫酸的密度大,应该先加入适量乙醇,然后慢慢地加入浓硫酸和冰酸醋,防止混合液体溅出,发生危险,故B错误;

C.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试管乙中不能盛放NaOH浓溶液,应盛放饱和碳酸钠溶液,故C错误;

D.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实验结束后,将试管乙中混合液进行分液可得到乙酸乙酯,故D错误;

选A。

12.下列实验装置中所用仪器、试剂、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装置

现象

结论

A

装置Ⅲ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苯和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B

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石蜡油的分解产物中含有乙烯

C

分液漏斗液体流下,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体

快速制备和收集一定量的氨气

D

试管中依次出现白色,黄色沉淀

说明Ksp(AgCl)Ksp(AgI)

D

A.溴易挥发,溴及生成HBr均与硝酸银反应,则装置Ⅲ中有浅黄色沉淀,不能说明取代反应的发生,故A错误;

B.高锰酸钾、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均褪色,可知生成不同于烷烃的气体,则石蜡油的分解产物中含有不饱和烃,不一定就是乙烯,故B错误;

C.收集一定量的氨气时,试管口要塞上一团棉花,以防止对流,故C错误;

D.先制得AgCl的悬浊液,向白色AgCl悬浊液中滴加足量的KI溶液,试管中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说明AgI溶解度更小,AgCl和AgI组成相似,可以比较Ksp,说明Ksp(AgCl)>Ksp(AgI),故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

C.

打开分液漏斗,向装有Na2CO3的圆底烧瓶中滴加HCl,将产生的气体通入Na2SiO3水溶液中

Na2SiO3水溶液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

证明酸性强弱为:HClH2CO3H2SiO3

D.

CaCO3悬浊液中滴加稀Na2SO4溶液

无明显现象

Ksp小的沉淀只能向Ksp更小的沉淀转化

B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CO32-、SO32-等,A错误;

B.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S2O32-+2H+=S↓+SO2↑+H2O,产生淡黄色沉淀和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B正确;

C.向装有Na2CO3的圆底烧瓶中滴加HCl,产生的气体为CO2,其中混有杂质HCl,应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再通入Na2SiO3水溶液中,C错误;

D.在一定条件下,Ksp小的沉淀也能向Ksp大的沉淀转化,D错误;

故选B。

14.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实验

操作

A

浓盐酸与MnO2共热制备纯净Cl2

将气体产物依次通过浓硫酸、饱和食盐水

B

除去甲烷中的乙烯

将混合气体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

配制氯化铁溶液

将氯化铁固体溶解在适量的热水中

D

分离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I2后的混合物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D

A.得到纯净的氯气中含有HCl和H2O(g),先除去HCl,后干燥,即通过的顺序是饱和食盐水、浓硫酸,故A错误;

B.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CO2,产生新的杂质,应通过溴水,故B错误;

C.FeCl3为强酸弱碱盐,Fe3+发生水解,配制FeCl3溶液时,将FeCl3固体溶解在浓盐酸中,然后再加水稀释,故C错误;

D.CCl4的密度大于水,碘单质易溶于CCl4,下层是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上层为水层,进行分液时,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故D正确;

答案:D。

15.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一致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预期实验目的或结论

A

向两支盛有KI3的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溶液中存在平衡:I3-I2+I-

B

向1mL浓度均为0.05mol·L-lNaCl、NaI的混合溶液中滴加2滴0.01mol·L-lAgNO3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

Ksp(AgCl)span=""Ksp(AgI)

C

室温下,用pH试纸分别测定浓度为0.1mol/LNaClO溶液和0.1mol/LCH3COONa溶液的pH

比较HC1O和CH3COOH的酸性强弱

D

浓硫酸与乙醇℃共热,制得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色褪去

制得的气体为乙烯

A

A.淀粉遇I2变蓝,AgI为黄色沉淀,实验现象说明KI3的溶液中含有I2和I-,由此得出结论正确,A项符合题意;

B.由生成的沉淀呈黄色可知沉淀为AgI,在c(Cl-)和c(I-)相同时,先生成AgI,故可得Ksp(AgCl)Ksp(AgI),与结论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NaClO水解生成HClO,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NaClO溶液的pH,应使用pH计测量比较二者pH的大小,C项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乙醇氧化,自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以及挥发出来的乙醇蒸气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该气体不一定是乙烯,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与题给结论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16.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CO2、NH3和CaCO3的实验原理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CO2

B.净化CO2

C.制取并收集NH3

D.制CaCO3

D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没有浸没在液体中,会导致CO2气体的溢出,故A错误;

B.碱石灰会吸收二氧化碳,不能用于净化CO2气体,故B错误;

C.收集氨气时不能用橡皮塞堵住试管,应该用棉花,故C错误;

D.,故可用该装置制取CaCO3,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17.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鉴别苯、乙醇、四氯化碳三种无色液体:取三种试剂各10mL于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mL蒸馏水,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B.比较Ksp[Fe(OH)3]、Ksp[Mg(OH)2]的大小:向MgCl2、FeCl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观察现象

C.检验久置的亚硫酸钠溶液是否变质:取溶液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向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观察现象

D.证明苯酚与溴水反应是取代反应:向苯酚稀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饱和溴水,充分反应后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A

A.苯与水不互溶,且苯在上层,乙醇与水互溶,不分层,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且四氯化碳在下层,故可用蒸馏水鉴别,故A正确;

B.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会覆盖白色的氢氧化镁沉淀,使氢氧化镁沉淀观测不到。无法向MgCl2、FeCl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观察现象来比较Ksp[Fe(OH)3]、Ksp[Mg(OH)2]的大小,故B错误;

C.稀硫酸会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应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故C错误;

D.溴水中的溴离子也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溴化银沉淀,干扰判断,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18.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法以及相关解释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相关解释

A

测量氯水的pH

pH试纸遇酸变红

B

探究正戊烷C5H12催化裂解

C5H12裂解为分子较小的烷烃和烯烃

C

实验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2NO2N2O4为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

D

用AlCl3溶液制备AlCl3晶体

AlCl3沸点高于溶剂水

C

A.氯水中含HClO,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其pH,应选pH计测定氯水的pH,A错误;

B.C5H12裂解为分子较小的烷烃和烯烃,常温下均为气体,不能冷凝收集,且催化裂化中使用碎瓷片作催化剂且有聚热功能,若改用没有聚热功能的氧化铝固体,实验效果不理想,B错误;

C.只有温度不同,且只有二氧化氮为红棕色,通过两烧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可验证温度对平衡的影响,C正确;

D.加热促进AlCl3水解,且生成HCl易挥发,应在HCl气流中蒸发制备AlCl3晶体,D错误;

答案选C。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苯萃取溴水中的Br2,分液时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

B.欲除去H2S气体中混有的HCl,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Na2S溶液

C.乙酸乙酯制备实验中,要将导管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以利于充分吸收乙酸和乙醇

D.用pH试纸分别测量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N和NaClO溶液的pH,可比较HCN和HClO的酸性强弱

A

A.苯的密度比水小,萃取后有机层位于上层,水层位于下层,因此分液时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故A正确;

B.H2S与Na2S溶液能够发生反应生成NaHS,因此不能用饱和Na2S溶液除去H2S气体中混有的HCl,故B错误;

C.乙酸乙酯制备实验中,导管需离液面一小段距离,防止倒吸,故C错误;

D.NaClO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测定溶液pH时需注意:①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试纸不能湿润,否则可能存在实验误差;②不能用pH试纸测定具有漂白性溶液的pH,常见具有漂白性的溶液有:新制氯水、NaClO溶液、H2O2溶液等。

20.由下列实验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和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滴加浓NaOH溶液并加热,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颜色无明显变化

原溶液中一定无NH4+

B

将少量某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沉淀

该气体一定是CO2

C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显紫红色

原无色溶液中一定有I—

D

将稀盐酸滴入硅酸钠溶液中,产生白色胶状沉淀

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硅

C

A.滴加浓NaOH溶液并加热,若有NH4+,则会有氨气放出,应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故A错误;

B.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均使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不一定为CO2,故B错误;

C.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振防、静置,下层溶液显紫红色,可知碘离子被氧化生成碘单质,则原溶液中有I-,故C正确;

D.由现象可知,盐酸的酸性大于硅酸的酸性,但盐酸为无氧酸,不能比较Cl、Si的非金属性,故D错误;

故选C。

2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在仪器甲乙丙中,分别依次加入下列各选项中所对应的试剂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浓盐酸、高锰酸钾、浓硫酸,制取纯净的氯气

B.浓盐酸、浓硫酸、浓硫酸,制取干燥的氯化氢气体

C.稀硫酸、溶液X、澄清石灰水,检验溶液X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

D.稀硫酸、碳酸钠、次氯酸钠,验证硫酸、碳酸、次氯酸的酸性强弱

B

A.生成的氯气中含有HCl气体,浓硫酸不能吸收HCl,故A错误;

B.浓硫酸与浓盐酸混合放出大量热,且浓硫酸吸水,可以挥发出较多HCl气体,也可以用浓硫酸干燥氯化氢,所以可以得到干燥的HCl,故B正确;

C.二氧化硫也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碳酸氢根离子也能够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无法证明溶液X中是否含有CO32-,故C错误;

D.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次氯酸,但生成次氯酸现象不明显,无法判断,故D错误;

故选:B。

22.对下列实验现象或操作解释错误的是()

现象或操作

解释

A

KI淀粉溶液中滴入氯水变蓝,再通入SO2,蓝色褪去

SO2具有还原性

B

配制SnCl2溶液时,先将SnCl2溶于适量稀盐酸,再用蒸馏水稀释,最后在试剂瓶中加入少量的锡粒

抑制Sn2+水解,并防止

Sn2+被氧化为Sn4+

C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D

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生成黑色沉淀

Ksp(CuS)Ksp(ZnS)

D

A选项,KI淀粉溶液中滴入氯水变蓝,再通入SO2,蓝色褪去,二氧化硫和单质碘反应生成硫酸和氢碘酸,SO2具有还原性,故A正确;

B选项,配制SnCl2溶液时,先将SnCl2溶于适量稀盐酸,再用蒸馏水稀释,最后在试剂瓶中加入少量的锡粒,加盐酸目的抑制Sn2+水解,并防止Sn2+被氧化为Sn4+,故B正确;

C选项,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原溶液中可能有亚硫酸根,因此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故C正确;

D选项,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生成黑色沉淀,此时溶液中含有硫化钠,硫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化铜,因此不能说Ksp(CuS)Ksp(ZnS),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易水解的强酸弱碱盐加对应的酸防止水解,例如氯化铁;易被氧化的金属离子加对应的金属防止被氧化,例如氯化亚铁。

23.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目的

制备干燥的氨气

证明非金属性

Cl>C>Si

制备乙酸乙酯

分离出溴苯

D

A.氨气与浓硫酸反应,不能选浓硫酸干燥,故A错误;

B.稀盐酸易挥发,盐酸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且盐酸为无氧酸,不能比较非金属性,故B错误;

C.导管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下可发生倒吸,导管口应在液面上,故C错误;

D.溴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分层后在下层,图中分液装置可分离出溴苯,故D正确;

故选D。

1、酸性干燥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用于干燥酸性或中性气体,其中浓硫酸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等强还原性的酸性气体;五氧化二磷不能干燥氨气。

2、中性干燥剂:无水氯化钙,一般气体都能干燥,但无水氯化钙不能干燥氨气和乙醇。

3、碱性干燥剂:碱石灰(CaO与NaOH、KOH的混合物)、生石灰(CaO)、NaOH固体,用于干燥中性或碱性气体。

24.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B

A.向苯中加少量溴水,振荡,水层变成无色,是苯萃取溴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沉淀部分溶解,说明还有部分不溶解,不溶解的一定是硫酸钡,溶解的是亚硫酸钡,所以亚硫酸钠只有部分被氧化,故B正确;

C.向溶液中加入盐酸生成白色沉淀,可能是Na2SiO3溶液或AgNO3溶液等,故C错误;

D.SO2通入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红色消失,是SO2与NaOH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的缘故,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5.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将乙烯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溶液褪色

乙烯具有还原性

B

将少量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蔗糖变黑,体积膨胀

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C

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X中可能含有SO32-

D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无红色沉淀

淀粉未水解

D

A.乙烯被高锰酸钾氧化,则溶液褪色,体现乙烯的还原性,故A正确;

B.浓硫酸使蔗糖炭化后,C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蔗糖变黑,体积膨胀,体现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故B正确;

C.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为硫酸钡,由于稀硝酸能够氧化亚硫酸根离子,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32-,故C正确;

D.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检验葡萄糖应在碱性条件下,没有加碱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无红色沉淀,不能检验,故D错误;

故选D。

26.下表所列实验中,“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目的

选用试剂或条件

解释

A

鉴别乙醇和苯

利用密度不同

B

除去SO42-中混有的SO32-

H2O2

H2O2具有氧化性

C

从碘水中提取碘

CCl4

因为CCl4密度比水大

D

分离碳酸钠和氯化铵混合物

加热

利用熔点不同

B

A.乙醇与水互溶,苯与水分层,与溶解性有关,与密度无关,故A错误;

B.SO32-具有还原性,可以被过氧化氢氧化成SO42-,自身被还原成水,没有引进新的杂质,故B正确;

C.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不是因为CCl4密度比水大,故C错误;

D.通过加热分离碳酸钠和氯化铵,利用的是二者的稳定性,与熔点无关,故D错误;

答案选B。

27.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①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SO2

B.用②装置蒸干饱和AlCl3溶液制备AlCl3晶体

C.用③装置加热NH4Cl固体制取NH3

D.用④装置分离乙酸乙酯与水的混合液

D

A.CO2和SO2都会和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不能到达除杂效果,A项错误;

B.AlCl3为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和氯化氢,直接蒸干AlCl3饱和溶液,氯化氢挥发,导致水解平衡右移,使水解趋于完全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不能得到无水AlCl3,B项错误;

C.加热NH4Cl固体分解为NH3和HCl,两者遇冷又会生成NH4Cl,堵住导管,存安全隐患,C项错误;

D.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小,有机层在上层,水层在下层,与图中装置分层现象相符,D项正确;

答案选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jiaostore.com/arhzl/807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