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突发事故及急救措施

01

机械损伤救助措施

●首先必须检查伤口内有无玻璃或金属等碎片物,然后用硼酸水洗净,再涂擦碘酒或红汞水,必要时用纱布包扎。若伤口较大或过深而大量出血,应迅速在伤口上部和下部扎紧血管止血,医院诊治。

02

烫伤救助措施

●一般用浓度(90—95%)酒精消毒后,涂上苦味酸软膏。如果伤处红痛或红肿(一级灼伤),可擦医用橄榄油或用棉花沾酒精敷盖伤处;若皮肤起泡(二级灼伤),不要弄破水泡,防止感染;若伤处皮肤呈棕色或黑色(三级灼伤),应用干燥而无菌的消毒纱布轻轻包扎好,医院治疗。

03

强碱灼伤救助措施

●首先要先用大量自来水冲洗,再用5%硼酸溶液或2%乙酸溶液涂洗。如果是石灰烧伤,应先用手绢、毛巾揩净皮肤上的生石灰颗粒,再用大量清水冲洗。切忌先用水洗,因为生石灰遇水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热量灼伤皮肤。

04

溴、强酸灼伤救助措施

●应立即用大量自来水冲洗(稀释会有效降低其浓度、减弱腐蚀性),再以5%碳酸氢钠溶液或5%氢氧化钴溶液洗涤,如需就医最好能够医院。

05

冻伤救助措施

●当人员发生冻伤时,应迅速复温,复温的方法采用38~40℃恒温热水浸泡,使其温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对冻伤的部位进行轻柔按摩时,应注意不要将伤处皮肤擦破以免感染。

06

误吞毒物救助措施

●常用的解毒方法是:给中毒者服催吐剂,如肥皂水、芥末和水,或服鸡蛋白、牛奶和食物油等,以缓和刺激,随后用干净手指伸入喉部,引起呕吐。注意磷中毒的人不能喝牛奶,可用5~10毫升1%的硫酸铜溶液加入一杯温开水内服,引起呕吐,医院治疗。

07

吸入毒气救助措施

●着重介绍几种有毒有害气体吸入后的紧急处理办法

⑴氯气: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粘膜使人中毒,吸入后立即引起咳嗽、气急、胸闷、鼻塞、流泪等粘膜刺激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及中毒性肺水肿,心力逐渐衰竭而死亡,水溶液也具腐蚀作用。救治措施:室内通风良好,操作时带口罩;立即离开现场,重患者应保温、吸氧、注射强心剂(禁用吗啡);眼受刺激时用2%苏打水洗眼;咽喉疼痛时吸入2%苏打水热蒸气。

⑵一氧化碳及煤气: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与血液中血红蛋白和血液外的其它含铁蛋白结合,使血色素丧失输氧能力轻度中毒时头晕、恶心、全身无力;中等中毒时并发生意识障碍;重度中毒时立即陷入昏迷,呼吸停止而死亡。救治措施: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注意保温;停止呼吸者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并给以含5-7%二氧化碳的氧气;发生呼吸衰竭者,同时注射强心剂。

⑶硫化氢:强烈的神经毒物,具臭蛋味,由于易产生嗅觉疲劳而失去警觉,从而造成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重度中毒时呼吸短促,突然失去知觉,死亡。救治措施:到室内通风应良好处,感到不适时立即离开现场;眼受刺激时用2%苏打水冲洗,湿敷饱和硼酸液和橄榄油。

⑷二氧化硫:由呼吸道吸入,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结膜炎、流泪、流涕、咽干、疼痛;重度中毒能产生喉哑、胸痛、吞咽困难、喉头水肿以至窒息死亡。救治措施:立即离开现场,呼吸新鲜空气,如发现肺浮肿应输氧;服碳酸氢钠或乳酸钠治疗酸中毒;眼受刺激时用2%苏打水冲洗。

⑸氮的氧化物(NO、NO2):通过呼吸道对深部呼吸器官起损害作用,可能发生各种程度的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气肿,严重者可致肺坏疽。由于损害神经系统,吸入高浓度时迅速窒息死亡。救治措施:立即离开现场,保持绝对安静,呼吸新鲜空气;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60mL进行对症处理。

⑹氨:可由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强烈刺激眼睛,流泪,咳嗽,声音嘶哑。0.45g/m3接触30min可危及生命。救治措施:室内通风,操作氨或浓氨水时带口罩或瞬时停止呼吸;吸入中毒者立即离开现场;误食中毒者谨慎洗胃,皮肤接触中毒者立刻用水或稀醋酸充分洗涤。

⑺甲醇:通过呼吸道及皮肤吸收中毒。吸入中毒损害神经系统,引起视神经疾病;误服中毒引起恶心、呕吐,全身青紫,重者很快停止呼吸而死亡。救治措施:通风应良好,中毒者移至新鲜空气处;严禁当乙醇使用;吸入中毒者注射解毒剂。

⑻苯及其同系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渗透侵入而中毒。急性中毒会有沉醉状,继而面红、头晕、头痛、呕吐,甚至肌肉痉挛昏迷而死;慢性中毒损害造血、神经系统,鼻腔、牙龈出血,肝、肾受损、全身无力。救治措施:使用时应通风良好;尽量用其它无毒或低毒溶剂代替;急性中毒者施以人工呼吸,吸氧。

⑼水银:严重中毒的征象是口中有金属味,呼出气体也有气味;流唾液,打哈欠时疼痛,牙床及嘴唇上有硫化汞的黑色;淋巴腺及唾腺肿大。救治措施:若不慎中毒时,医院急救。急性中毒时,通常用碳粉或呕吐剂彻底洗胃,或者食入蛋白如1升牛奶加三个鸡蛋清或蓖麻油解毒并使之呕吐。

08

烧伤救助措施

●当人员发生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流动清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创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疱弄破,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内容摘自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学习平台

编辑:刘远刘俊泽

审核:朱凯

出品:创新实践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jiaostore.com/arhzl/80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