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不“失联”
陪伴不中断
为了让大家
更好地享受学习“新姿势”
积极、合理地安排时间
科学地开展学习生活
老师们可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希望大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化
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居家的学习生活中
如何利用家里现有的物品
开展化学实验、学习相关知识
小编先带您到一零一中化学组
看一看老师们如何运用集体智慧
指导同学们居家学习化学的吧
集体备课,效率满分
初三化学备课组组长王燕,作为此次线上教学备课组的掌舵人,提前一周就会出好下周要用的讲义和习题,和同组教师共享,并通过视频会议帮助大家备课。
△王燕线上为同组教师答疑
老师们群策群力,将教学思路逐一梳理,制作了逻辑严谨、脉络清晰的课堂PPT和动画,让学习素材变得干货满满又极富吸引力。
△老师们制作的PPT
来自“手写”的亲切感
手写备课稿是化学组的优良传统。有经验的老教师认为在手写的过程中更能注入思考,有助于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他们依然坚持手写整理思路,为新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会充分利用手写板书,实时标注、讲解,为不能见面的课堂带来了熟悉的亲切感。
互动不停歇
教学互动是学习进步的良策,老师们会精心设计问题与学生探讨,并鼓励大家多问问题。王曹送老师还经常将学科内容与人生哲理进行关联,启迪学生心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传递了做人的道理,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初三学生记录的王“曹送老师语录”
课后,老师们的工作也没有停止,他们随时在线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由于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变少,老师们担心不能完全解答大家的问题,因此,他们还额外书写了解析、思路,细致严谨,方便学生们查看。老师们的用心让同学们的心里暖暖的,学习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把实验室搬到家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于化学而言,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最高法庭”。由于近期不能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老师们分工合作,有的全面收集实验视频,有的就地取材,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实验,并录制讲解视频。
△牛彩霞老师录制的面团发酵视频
为了让学生们增强对化学原理的记忆,老师们还鼓励同学们亲自动手,利用这一契机将课本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家中材料进行实验。如紫薯或紫包菜的汁液可代替石蕊溶液,用它来检测家中糖水、食盐水、小苏打水、洗洁精、洁厕灵等的酸碱性。同学们纷纷动起手来,宅家化学实验趣味十足。
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听
两位化学特级教师
为大家提供的居家学习小建议
刘桂军
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
一
知识梳理,构建体系
居家学习期间,虽然减少了新知识的学习,但这也正是对已有知识巩固的良机。不如利用这段时间,再一次梳理已有知识,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知识图谱等方式,进一步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为复课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
巧做小实验,做中学化学
化学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化学是基于实验的学科,很多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居家学习虽然没有专业的实验设备与药品,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家里的现有材料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例如:
制作生活中的酸碱指示剂、巧除水垢、区别盐与碱等。通过在家动手做实验,不仅使我们加深了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还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在真正设计、动手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快乐。
三
做有心人,生活处处皆学问
居家学习期间,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家庭事务:
1.可以走进厨房,寻找厨房里的化学素材,加深对食盐、醋、小苏打等常见药品也是常见食物的认识;
2.可以在闲暇之余动手烘焙、做面筋凉皮、自制碳酸饮料,在收获乐趣的同时加深对其中化学原理的理解;
3.可以来到卫生间,在参与家里消毒的过程中,看看我们常用的84消毒液、酒精等药品有哪些使用注意事项?背后又蕴含着哪些化学原理?
4.还可以多看看家里储备丰富食物的标签,用学过的知识和家人说说怎样搭配食物才更营养。
△学生作业
四
利用网络资源,加深细节认识
如今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的很多化学实验也都有相关的素材可以辅助我们的学习,加深对实验的认知。例如:
“美丽科学”制作了初高中全套化学实验视频,利用科学可视化技术,把很多在学校实验中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清晰的呈现给我们,很多实验在家虽然无法亲手操作观察,但是通过这类网络资源,也可以在这个特殊时期助力我们的学习。
五
阅读相关书籍,丰富科学视野
居家学习比原先省去了上下学路上通勤的时间,每天省出的时间不妨多匀些给阅读。
如果你对化学感兴趣,可以读些化学相关的科普读物,丰富视野。例如:
《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元素的盛宴》《疯狂化学》等,都能使你从更广阔的视角认识化学。
刘松伟
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
多方式阅读教材
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很多试题的素材源于教材。通过阅读教材,可以获取课堂学习中没有涉及的信息,可以发现同一章节内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也可以发现不同章节中某些内容的相互关联。对于平时学习中不大重视或无暇顾及阅读教材的同学,可将阅读教材作为自主复习的首选内容。
平时学习中的教材阅读基本上是同一章节内的纵向阅读,自主复习时可变换为跨章节的横向阅读,或按照教材中的栏目进行,如方法导引、科学史话等栏目;或选取某个角度进行,如化学实验、图表数据等角度。横向阅读可以增加阅读的新鲜感,也可以在横向关联中发现某些规律,有利于知识块的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材时一定要有深刻思考,多问为什么。如阅读到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实验时,应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选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的反应?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反应物配比?只有在阅读中不断追问为什么,才能挖掘出教材背后所隐含的东西,深化原有认知。
二
多角度梳理化学方程式
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很多化学概念和原理都与化学反应密切相关。化学方程式是表示物质变化的符号语言,其中蕴含丰富的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化学方程式是学科知识基础,也是各类考试中的重点考查对象,“得化学方程式者得天下”,自主复习时可结合物质的性质和反应原理对所学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多角度梳理,以达到准确熟练掌握的目的。
梳理角度举例如下:
1.重要化工原料的工业制法
结合生产流程梳理重要物质的工业制法,如黄铁矿制硫酸、氨催化氧化制硝酸、氯碱工业、侯德榜制碱法、乙烯制乙酸乙酯等。
2.常见气体实验室制法
联系气体制取装置梳理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和其他可能得到的途径,如加热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物是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典型方法,而加热氯化铵与生石灰混合物、将浓氨水滴到生石灰或氢氧化钠固体上也可得到氨气。
3.同种元素不同物质间的转化
结合元素价类二维图梳理所学核心元素的转化关系,深刻理解相同价态间主要通过酸碱反应实现转化的特点,不同价态间需要通过氧化还原实现转化的规律。
4.歧化反应与“归中”反应
可以氯或硫为例,总结典型元素的歧化反应和“归中”反应的发生条件,并进一步明确分析氧化还原定量时,何时采用正向分析法,何时采用逆向分析法。
5.反应物部分作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反应
找出典型实例,通过比对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总结此类反应中定量关系的分析方法。
6.体现“强制弱”的反应
多角度归纳总结强制弱的反应规律,如强酸制弱酸、强碱制弱碱、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制弱以及沉淀转化中的强制弱等。
7.置换反应
可按照单质类别梳理成以下四类:金属置换金属、非金属置换非金属、金属置换非金属、非金属置换金属。
8.反应物量不同产物不同的反应
借助多元酸与一元碱的反应,迁移出多元酸酸式盐与碱的反应,关联出多元酸的酸性氧化物与一元碱的反应。
9.碳数不变的反应
可以C2物质转化为例,理清烃、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等各类物质的转化方法。
请注意,条件是化学反应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是化学思想方法之一,反应条件也是考查化学方程式时的扣分点,因此梳理化学方程式时,务必要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