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月就满3岁的刘哲躺在病床上,大半张脸都是烧灼的痕迹,作为母亲的易女士无助地坐在一旁默默哭泣,造成这一切的,是小哲在18日下午误喝的一瓶不明液体。事后,这瓶液体被鉴定为浓硫酸,但其来源却不得而知。目前,天河警方已介入此事进行调查。
■正在留医的小哲面部的下半部分都是烧灼的痕迹,令人触目惊心。
新快报记者朱烁然(报料人:佚名奖金:元)
孩子口吐的白沫烧破了奶奶的衣服小哲来自湖南武冈,随打工的父母租住在天河区东圃镇石溪村一带。18日下午3时许,原本和邻家小女孩在家附近玩耍的小哲,突然嘴吐白沫地跑回家中。“他一直在喊‘妈妈我不舒服’,嘴上都是白白的(东西),我家婆就想帮他清洗一下。”小哲的妈妈易女士说,孩子的奶奶以为这些白沫是胶水,刚放好水准备清洗,谁知手一碰到白沫就传来一阵痛感。
“我家婆的衣服不小心沾到一点(白沫),当时就被烧了一个洞,我家婆一看不对,赶医院。”易女士曾试图询问小哲到底喝了什么,但小哲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送院期间,小哲还几次呕吐,吐出的液体碰到衣服后,衣服的纹路立即被腐蚀得模糊不清,令人心惊。
■家人的衣服一碰触他口中的白沫就被腐蚀得纹路模糊。
心惊误服化学物被鉴定为浓硫酸很快,小哲被送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急诊科当时的诊断显示,小哲因误服化学物(具体成分及剂量不详),伴有呕吐症状,口部四周及颈部有皮肤灼伤。小哲被转入住院部消化科住院观察。不过,由于化学物和胃液等发生了反应,医院暂时无法确定其具体成分。
不确定误服了什么化学物,就无法对症治疗。情急之下,爸爸刘先生拿着小哲当时所穿的衣服,到华南理工大学鉴定其上面的残留物。昨日,鉴定结果出炉,小哲所误服的化学品竟然是浓硫酸!
受伤的孩子想靠在妈妈肩膀上
怕碰到灼伤的面部,妈妈只能将他推开
昨晚,医院消化科的病床上,小哲在药物的作用下已陷入昏睡,但不时被剧烈的病痛所惊醒,发出痛苦的哭闹声。他整个下半脸部都是烧灼的痕迹,身上也有好几条灼痕。护士来打针时,被抱起的小哲几次想把脸往妈妈肩膀上靠,但怕触碰到伤口造成恶化,易女士只能轻轻将他推开。
刘先生在某快递企业打工,为了照顾两个孩子,易女士则就近在附近牛奶店当售货员。突如其来的这场灾祸,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现在医疗费用已经花了三四万元了,后面要多少也不知道,我们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能找到更专业的治疗方式,救救我们的孩子。”刘先生说。
据医生介绍,小哲属于误服硫酸导致的重度灼伤,包括脸部皮肤、内脏黏膜等部位均有受损,且溃烂部分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如果不合并感染的话,首期治疗也要1个月时间,而且食道受烧灼后产生瘢痕,以后可能会狭窄导致吞咽困难,得不定期做食道扩张,每次费用也要五六千元。”
追踪哪里来的浓硫酸?天河警方正在调查
按照刘先生的说法,他家附近虽然人员较杂,但并没有需要用到硫酸这类化工品的工厂或作坊,而在小哲的口中,他只知道所喝的硫酸装在一个瓶中。“我们一家人在附近找了很久,但都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瓶子。”刘先生说。
事发后,刘先生还向当地的前进派出所报了案,警方调取附近监控视频后,发现只能看到小哲从一条巷子中跑出来,具体喝下硫酸的位置,则因位于拐角处,没能被监控拍下。目前,天河警方已介入此事进行调查。
提醒误服强酸强碱不要催吐“误服强酸、强碱等有毒液体导致孩子消化道损伤,甚至丧命的例子并不少见,每年至少有十例。”医生说,浓盐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可以除去铁锈。现在不少家庭会备在家里用来清洁,但有些家长用废弃的饮料瓶装这些危险品,甚至随意放在厨房、卫生间等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家中如果有年幼的孩子,容易将这些化学品当成真饮料来喝。
如果遇到孩子误服强酸、强碱等有腐蚀性的液体时,切忌不要给孩子催吐,因为这些液体从入口到达胃部,已经对整个消化道造成了损伤,如果这时候马上催吐,这些腐蚀性液体从胃部再次经过消化道,会对器官造成二次损伤。而且这样的情况还不能马上洗胃,要先用药控制,以免胃镜检查时,导管对消化道壁造成刺激,加重损伤。
此外,还有一些急救小窍门。如果遇到孩子误服强酸、强碱等有腐蚀性的液体,可以给孩子喝一些鸡蛋清和牛奶,这些东西可以稍微中和一下酸碱度,也能对消化道形成一道保护膜,减少损伤。随后,要医院就诊,以免耽搁时间让病情加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