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正式入夏,随着气温的升高,食物也更易变质。虽然将食物放入冰箱可以延长保存时间,但也易滋生细菌。医院就接诊了多名因食用隔夜菜而引发疾病的病人。
01
-
剩菜在桌上摆放一夜,食用后患流行性出血热
近日二院ICU收治了一位特殊的病人,该患者入院时神志清醒,但却一直高烧不退,身上皮肤出现多处淤斑,且尿量明显减少,小腹胀痛,无法自行排尿。经过相关检查,在其体内发现了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汉坦病毒。
该科郑以山主任医师介绍,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因此病人很可能近期与鼠类有过密切接触。经了解,该患者餐后经常将饭菜直接放置在桌子上,不收纳入橱,郑主任推断,病人的食物很可能被老鼠咬过,食用后引发该病。
-
02
-
隔夜菜舍不得扔,吃出急性胃肠炎
王阿姨今年52岁,独居,平常生活节省,吃剩的菜总是放进冰箱里下顿继续吃。这几日气温升高,食物也更容易变质,但王阿姨还是抱着“不浪费”的心态,打扫了隔日的饭菜。谁知夜里就出现了腹痛、呕吐、腹泻的症状。医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急性胃肠炎。
-
03
-
夏日食物不洁,易引起急性胃肠炎
该院消化科王立蓉主任医师介绍,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不洁的食品。常有集体发病或家庭多发的情况。如吃了被污染的肉、鱼、海产品及剩菜、剩饭等,进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磺胺、某些抗生素等;或误服强酸、强碱及农药等均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引起的腹泻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一般状况良好,每天大便在10次以下,为黄色或黄绿色,少量黏液,粪质不多,有时大便呈“蛋花汤样”。重型每天大便数次至数十次。大量水样便,少量黏液,恶心呕吐,食欲低下,有时呕吐出咖啡样物,严重时会出现腹胀及全身中毒症状,当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早日康复。
-
04
-
流行性出血热易误判为普通感冒,出现症状应小心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急性传染病,其初期症状与感冒十分类似:没食欲,困倦,有恶心感,发热。若此时只是简单的按照普通感冒来治疗,不仅没有任何效果,还会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严重的会导致肝肾功能严重受损。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尤其是在出现“三痛”“三红”症状时更要当心,“三痛”是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是眼红、面红、胸颈红。出血热跟一般的感冒不一样,一般感冒是热退后病情减轻,出血热则是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并出现低血压、少尿或多尿等异常现象。所以说若出现以上症状时,万不可掉以轻心,医院就诊。
最后,医生提醒广大市民朋友,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蔬菜瓜果生吃前要消毒,不要暴饮暴食,不吃不洁和腐败变味的食物,不生吃海产品,不饮生水,饭菜不隔夜,加强生活环境清洁,消灭蟑螂、苍蝇、老鼠等,防止食品和水被污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