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酸性体质的观点
1、酸性体质基本观点: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的弱碱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以下,他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2、酸性体质易得癌:告诉你致癌最根本的原因——癌症喜欢酸性体质。如果人体的体液酸性化,就会导致癌变。3、肥胖VS酸性体质:大部分易胖体质的人,体内都是呈现酸性体质的特征。4、都市人群80%呈现酸性体质:崇尚饮食文化的我国老百姓大多讲究食不厌精,过上好日子首先就要吃得好,但是我们在享受好日子的同时却忽略了合理的饮食结构,一些美味佳肴就悄悄改变了我们身体的PH值。5、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当酸素在体内不断堆积,量变引起质变,疾病就会产生,据统计,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血脂症患者,都属于酸性体质者。
二、医学专家的观点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吉军:
酸性体质这个概念流传这么广泛,其实就是炒作的结果,是商家为了兜售保健品提出的。消费者看到这个概念,看到治疗酸性体质的保健品广告后受到暗示,而他们本身不具备完整的医学知识,难以判断真伪,加上媒体的炒作,就会信以为真。这个概念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是空洞的,无法用科学来解释,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因此它不是经过科学定义的概念。
判断一个概念的真伪,要从根本上判定,这是判断真伪的重要方法。酸性体质的宣称者说人的体液低于7.35就是酸性体质,忽悠了很多人。我们就拿人的尿液举例,尿液的PH值是相对稳定的,尿液里本身就含有有机酸,本身就没有偏碱的时候。正常人的血液PH值都在7.35—7.45之间,酸性体质的概念把低于这个值的人都看做是酸性体质,按照他们的推理,正常人的体质反而叫作碱性体质,可是所有的正常人血液PH值都是这个数,那么就不存在酸性体质的人了。酸性体质这个概念自己都把自己打倒了。那么有没有人的体液PH值低于正常数值呢?有这种情况,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严重的酸中毒,人基本就要死了。保健品商家宣称都市人进食的酸性食物太多,营养过剩,对身体有害。而他们卖的保健品是碱性的,强调用碱性的物质中和酸性的物质,起到酸碱中和的作用,从而让人体达到一种平衡。这种说法貌似科学有理,实质是,他们在编造概念兜售产品。不是所有的保健品都能起到所谓的保健作用,事实上很多根本做不到。有的产品质量都难保障,有的则添加了一些违禁成分,会让人产生依赖。人体要达到健康的状态仅依靠保健品根本无法做到。例如治疗便秘的一些保健茶,用了后会形成恶性循环,用后不再服用的话没有效果,便秘依旧,长期服用的话人体会产生耐受性,摄入量又要增加,这些保健茶本来就不是人体需要的物质,摄入多了会产生毒性,对肾脏、肝脏都不好。
2、新世纪周刊王晔:
酸性体质论就像一个到处都是漏洞的谎言一样,一个谎言需要另外一个更大的谎言来补上窟窿。事实上,他们也在试图补上这个窟窿,虽然他们没办法举证曾有任何新的研究发现,在哪本世界医学界认可的医学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他们倒也端出一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OttoHeinrichWarburg支持酸性理论的事例。酸性体质论者说这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就提过缺氧状态下,身体呈酸性,是癌症的根源。《新世纪周刊》委托张健博士对这位早在年就去世的物理学家的医学成果进行调查,事实证明,这位德国生物化学家所有的公开论著中,没有任何涉及酸性体质或者酸中毒的研究。自称最早提出酸性体质的梁双林,在采访中透露,他是年提出这个概念。不知道我国这些拼命推广酸性体质致病论的营养学家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成功进行一场穿越时空和生死的灵魂对话。至于他们提到的美国诺贝尔获得者雷恩,在美国医学界淫浸了十几年的张健教授,竟然连一点印象也没有,更别说用谷歌或百度去搜索了。
3、营养师王兴国的观点:
众所周知,日常食物是分酸性和碱性的。酸性和碱性并不是指入口味道的酸碱感觉,而是指生理上的区分,醋够酸了,可它是典型的碱性食物。食物消化吸收以后,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除了我们熟知的水和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元素的残留,这些元素分成两类,一类是成酸元素包括硫、磷、氮、氯等,呈酸性;另一类是成碱元素包括钾、钠、钙、镁等,呈碱性。如果某种食品代谢后成酸元素占上风,那就是酸性食物,反之,如果成碱元素比较多,那就是碱性食物。确定某种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不能靠口感,而是靠试验检测,即将该食物烧成灰烬,用试纸测试其酸碱值,或者更准确的做法是测定酸碱元素各自含量的多寡。
一般来说,蔬菜、水果、海藻类、牛奶等属于碱性食物;酸性食物则包括粮食、鱼、肉、蛋等。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规律,要确定某种食物到底是酸性还是碱性必须进行检测才行,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做过检测的食物并不多,很多科普作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也可以说是想象)来判断食物酸碱性的,这就导致大家说法不一,比如花生,有说是碱性的,也有说是酸性的,到底是什么性?其实没人作过检测。
学术界对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检测或研究是很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研究食物酸性或碱性的意义并不大。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有关说法只不过是借用了西医(也可以说是化学)的简单术语,接下来即以民俗医学的风格复制并发展自己了:食物被分成酸性和碱性,酸性食物使人体变酸性,碱性食物使人体变碱性,酸性人体(酸性体质)不健康,碱性人体则健康。酸性和碱性可以通过“酸碱中和”来达到“酸碱平衡”。一套完整的、几乎无懈可击的“理论”就这样产生了。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俗医学在中国通常会有相当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看到大量“推理”出来的知识:酸性(碱性)食物又被分为强酸(碱)性、中酸(碱)性和弱酸(碱)性食物;更离谱的是一份注明来自“锦州记忆研究会”的食物酸碱中和表,把食物的酸性和碱性进行了量化,比如吃克大米饭(酸性)需要克土豆(碱性)来中和,或者用10克海带来中和,还可以用克黄瓜来中和,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再说,血液里根本也不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份糟糕的资料居然被正式的《营养配餐员培训教材》堂而皇之地引用!
因为缺少必要的实测研究,因此用食物的酸碱性来指导人们的饮食是靠不住的。因此,中国营养学会今年1月份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7)》(中国营养学会编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0页)明确指出:“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些说法(酸性食物碱性食物以及酸性体质等)缺乏科学依据,因而不值得提倡”。
4、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副所长孙雪峰:
食品不能引起机体酸碱平衡失调,机体具有强大的酸碱缓冲调节功能,能够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使酸碱度波动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将人体体质片面分为酸性体质、碱性体质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我们每天摄入的食品,由于其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有机酸盐含量不同,经机体代谢后产生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比例不同,但我们摄入的食品本身都是中性的。并且,机体有充分的能力缓冲生成的酸碱物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任何食品,既不能引起机体酸碱平衡的失调,也不能将体内生成的酸性物质转化为碱性物质。只有某些药物才能中和酸性物质或促进体内酸性物质的排泄,从而影响酸碱平衡。过多摄入碱性物质,将降低胃液酸性,降低胃液杀菌和刺激胃蛋白酶分泌等功能,引起多种疾病。如果片面强调大量摄入蔬菜、水果,而摄入糖、脂肪、蛋白质过少,不仅可引起营养不良,而且将导致机体脂肪分解,反而会使酸性物质生成增多,甚至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所以说饮食均衡最重要。
三、小结
食物是有酸碱性的,因为人体是中性偏碱的,所以碱性食物可能比酸性食物更有利于健康。不过,碱性食物的好处和酸性食物的坏处都不能夸大,到了“食必称酸碱”的程度就走过头了。所以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学生营养健康促进会副会长葛可佑说:“其实,说食物会破坏人体酸碱平衡是不对的。因为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很强,不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器。人只有在代谢发生障碍的时候,才可能导致酸碱失衡。一个正常的人,不可能因为食物的问题,而导致酸碱失衡。”
本为内容来自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