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酸碱食物究竟能否改变人体的酸碱度呢?
这个问题很多人就已经提出了质疑,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我们的血液总是能够将pH值稳定在7.35-7.45这样的范围以内,靠的是缓冲溶液这种东西。缓冲溶液是高中化学的一个知识点,我们人体中不光是血液,其他体液也都有这样的作用。通过各种缓冲溶液,人体将体液调节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摄入食物引起极微小的pH值改变时,缓冲溶液很快使其恢复至正常范围内,而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机体才能正常工作。血液的pH值会被严格限定在7.35~7.45之间,比这酸是酸中毒,比这碱是碱中毒。酸中毒和碱中毒都是必须接受专业治疗的严重疾病。这在正常人身上是不会发生的。我们常说有很多所谓“酸性体质”的人,其血液已经是酸性,恐怕这种情况也只能在濒死的人身上检测到了。因此可知,短期内的几顿食物不可能改变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若长期的、大量的、单一的摄入酸性食物,才会造成肾脏长期高强度工作后负担过大,调节酸碱能力下降,这也是我们不推荐的。
不可否认,碱性食物中有很多食物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要广泛摄取的,尤其是蔬菜和水果,但据此来否定酸性食物实在是无稽之谈。不说这些花里胡哨的理论背后是不是有一些营销理念,就单为我们的健康来考虑,拒绝酸性食物就是拒绝健康。作为酸性食物的谷物自然是我们的主食,蛋是最优质的蛋白质来源,植物油虽然能量高,但维生素A、D、E、K都是脂溶性的,植物油可以协助我们的身体吸收,更何况很多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我们身体不可或缺的。肉也好、鱼也罢,虽然有着很多禁忌,例如高血脂的人群应限制肉类的摄入,而高嘌呤的人群对海鲜比较敏感,但它们也都是我们食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孕妇和发育期间的小孩,不吃鱼和肉,成天吃所谓的碱性食物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还有富含蛋白质、油脂和磷脂的豆类,如果信了那一套多吃碱性食物理论的,连豆类都不能多吃,难道真就打算靠牛奶来保证每天的蛋白质需求吗?每天只摄入酸性食品确实有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只吃碱性食品,营养不良的风险便会有所提升。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之间,根本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如何组成一个营养丰富的平衡食谱才是大问题。
“酸碱体质说”会简单地将食物区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划分理由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但实际上一种食物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生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随意指定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属于想当然,这样的划分方式有时会自相矛盾,导致同一种食物既被认为是“酸性食物”又被认为是“碱性食物”,难以自圆其说。
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都都能够精密地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比如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的,因为胃酸是含0.2—0.4%盐酸的强酸。当食物从胃进入肠道,又会被碱性的肠液影响,变成碱性的。酸碱度不同的食物无法改变人体体液的酸碱度。
所谓的“碱性食品”能保健并非因为其“碱性”
被‘酸碱体质说”推崇的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之所以对一些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如果按照“酸碱体质说”的饮食观念,纠正“酸性体质”靠每天引用苏打水就可以解决问题,完全不用大费周章去吃各种“碱性食品”——事实上,即便是苏打水对人体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都应该适量地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什么酸碱性。
肿瘤可能导致身体周边微环境变酸,但反之不成立
并不是“酸性体质”这个“恶因”诱发了肿瘤。而需要将因果对倒过来,肿瘤的生长会导致实体瘤周边的微环境变酸。科学研究发现,实体肿瘤周围微环境的pH值的确比正常组织和器官要低。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在在生长过程中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使得肿瘤组织周边的组织液pH值降低。此外肿瘤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只局限于肿瘤组织周边的微环境,尚无科学证据表明实体肿瘤会导致整个身体的体液都“变酸”。
(以上理论均来自网络,只做参考)
个人观点:
人体体液的pH值会被严格限定在7.35~7.45之间,人体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都都能够精密地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食物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生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
那么水呢?(敬请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渶濂界殑涓撲笟鍖婚櫌鐧界櫆椋庣殑璇婃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