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酒已经伴随人类已经超过千年,酒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社交的一部分,变得越来越不可分割,每逢喜事喝两杯,每逢伤心事也拿来消愁,吃饭时更是越喝越起劲。
就比如《饮中八仙歌》里说道,张旭喝三杯开始干活儿写字,焦遂五杯以后在酒桌上话就开始多了,李白喝一斗酒玩命写诗,李适喝酒鲸吞海量……
今天的酒桌上相比古代更是升级的加强版。每每酒过三巡时,有的人仍谈笑风生、游刃有余,而有的人早已晕晕乎乎、昏昏欲睡。并且,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干,大部分人第一想法就是在酒量上见真章,人人都想多练练酒量,好在各种应酬时大喝四方。那么问题来了,努力练习喝酒,酒量就能变大吗?很遗憾,“酒量”真练不出来“其实,酒精在人体中的代谢,主要是依靠肝脏中的两种酶。而这两种酶的活性、数量与遗传因素相关,从而酒精的代谢能力也随之存在个体差异。”医院肝胆外科了解到,我们所说的“酒量”,就是人体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其主要与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相关,而这两种酶的数量又主要取决于遗传,不能靠后天“练”出来。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可反复刺激大脑,而大脑存在较强的适应能力,故对酒精的敏感性降低,从而产生错觉,身体感受不到之前的酒后不适感,从而形成“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错误观点。
进去的是酒,出去的是什么?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说真的,喝进去的酒到底化作了什么?
当人体喝酒后,酒精会沿着人的口腔、食道、胃、肠黏膜等途径吸收到体内的各组织器官中,大约在30~60分钟,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可达到最高点。血液中的酒精(2%~10%)会随呼吸、汗液以及尿液排出体外,但大多数酒精(约90%)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依靠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进行代谢分解。
其中,酒精是引起醉酒的常见原因,其可对神经系统起到抑制作用;而乙醛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关键物质,其是一种肝毒性物质,可直接刺激、损害肝细胞,使其发生变性、坏死。短时间内过量饮酒者,会出现急性酒精中毒。酒精会使神经系统由兴奋状态变到高度抑制状态,逐渐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断片儿”等不适感,严重者还会出现呼吸缓慢、休克、窒息等。而且,过量饮酒可出现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甚至可并发急性肾衰竭。而随着酒精的长期摄入,还逐渐会出现肝胆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处病变,如脂肪肝、肝硬化等,严重者还会出现脑萎缩、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肝功能衰竭等情况。这么看来,还真可谓是“化作点点相思泪”。
酒量为何因人而异呢?
基于遗传,每个人体两种酶的功能状态不同,从而出现了个体差异。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功能有“强、中、弱”各种组合。
●强强结合:“千杯不醉”
典型表现为一边喝酒,一边喝水,且大量出汗。其可谓是“豪华顶配版”,两种酶的各方面状态达到巅峰,只能说是上天的恩宠,酒桌上的战斗机。酒精一进入体内,就被迅速分解、代谢,产生大量热量而引起出汗。这种人酒量极大,但同时需要大量饮水,否则酒精会使其体内能量过高,引起脱水甚至“烧坏”肠胃。
●弱中组合:“一杯倒”
就是体内的ADH酶活性状态不佳甚至为“零”,属于一喝酒就直接倒在第一步,没有下文,进去之后分解困难。所以,这些人易嗨、易醉、易睡。
●强弱组合、强中组合:“面红耳赤”
其常表现为脸色通红。该类型在亚洲人身上普遍存在,故此也有一个专业名词——“亚洲人脸红综合征”。且对于我国而言,南方人占的比例比北方人大。“强弱组合”主要是因为体内的ALDH酶活性状态不佳甚至为“零”,一喝酒就会引起乙醛堆积而出现乙醛中毒,可谓“慢性自杀”。且在该状态下,部分还会出现酒精过敏现象。“强中组合”主要是因为ADH能力相对来言属于“优等生”,从而出现乙醛暂时堆积现象。如果停止饮酒,面容很快会恢复正常。
●中强组合、弱强组合:“面色正常”
总有这么一群人,喝完酒后面不改色,也不出汗,还不脸红。其主要是ALDH能力此时而言属于“优等生”,解决了乙醛堆积问题,属于天生自带解毒功能。但如果是喝急酒或大量饮酒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醉酒,甚至出现酒精中毒。
●弱弱组合:“面色异常”
常出现面色发白、发黄甚至发青,只能说是酒桌上的“低配版”。两种酶功能都处于较低状态,乙醇会长时间堆积,达到一定的酒量时,出现酒精中毒,严重时危及生命,此时建议,“远离酒精,珍爱生命”。
那么,你到底属于哪一种,心里是否有数了呢?总之,酒并不是什么琼浆玉液,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给生活带来创伤。
总之,小酌小饮,微醺最美
同样是人,你能喝几杯呢,点进来留个言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