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高中化学文章精选篇(知识归纳、方法指导、视野拓展)
孩子、家长都需要的心理测试:情商测试、专业心理健康测评、专注力评估、学生考试心理健康测试、家长胜任能力测试等12项。
点击下图即可进入测试,测试结果可以发到您的 )
A.W有两种常见氧化物
B.原子半径Y<X<W<Z
C.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
D.Y元素的氢化物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
整道题解题的突破口就是Z的族序数和周期数相等,且四种元素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就可以锁定Z是Al,那么根据题目中的等式,原子序数Y+Z=X+W,X和W同主族。
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一般不会出现稀有气体,Y可能是F,13+9=2X+8,X是7,那么X是N,W是P。又或者,Y可能是N,13+7=2X+8,X=6。X是C,Z是SiO2。我们的推断已经完成,来看选项。
A.如果W是Si,那么常见的只有二氧化硅一种,A错误。
B.原子半径YXWZ,实际上就是,FNPAl,又或者是NCSiAl,正确。
C.如果X是C,碳酸是弱酸,不是强酸,C错误。
D.不管Y是N还是F,都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D正确。
在有选考题的地区,元素周期律就是必修2的水平。(不论是老必修2,还是新必修1,元素周期律的位置都是不发生变化的。)不会出现某个东西的基态电子式这种东西。从题目里能够直接看出来的信息下手,利用已知的信息推向未知,推断出元素的种类,进而根据元素的性质对选项做出判断。那么在没有选考题的地区,元素周期律多半会和结构结合起来考,会出现基态电子排布,分子杂化,分子结构,熔沸点的比较。出现了这些也不要害怕,都是基础知识,平时讲过、练过的东西,只要扎扎实实,由已知推向未知,仔细思考,就可以做出正确的解答。
目前元素周期表常见的考查形式还多了一种给出某种分子或离子的结构,利用文字描述和物质结构结合的形式来进行考查。其中离子化合物难度较低,可以用过化合价快速判断出金属离子;共价化合物判断要根据原子形成的化学键进行判断,如元素常见的形成单键的个数为:C-4,O-2,S-6,Cl-1,F-1,H-1等等,比较难的是N和P,多见形成3或5个化学键。
元素周期律的题一般会出现在中后部,或者第一个不定项选择题中,难度通常也不会特别高,大约在0.65左右,只要仔细解答即可得分。
3.4离子方程式
3.4.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元素(物料守恒);2.电子守恒;3.该拆的拆,不该拆的不拆(即注意弱电解质要写成化学式)。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写对的。
但是选择题对它的考查不仅局限于此,是限定情况情况书写离子方程式。
3.4.2离子方程式产物的判断
根据情况来判断。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湖北卷的T4,4个离子方程式。
(八省联考湖北卷T4)不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将少量溴水滴入过量Na2SO3溶液中:
Br2+H2O+SO32﹣═2Br﹣+2H++SO42﹣
B.将足量Fe2(SO4)3溶液滴入Mg(OH)2浊液中:2Fe3++3Mg(OH)2═2Fe(OH)3+3Mg2+
C.将过量SO2通入K2S溶液中:
5SO2+2S2﹣+2H2O═3S↓+4HSO3-
D.将葡萄糖溶液与足量银氨溶液共热:
CH2OH(CHOH)4CHO+2[Ag(NH3)2]+
+2OH﹣
CH2OH(CHOH)4COO﹣+NH4++2Ag↓+3NH3+H2O
A.少量溴水滴入亚硫酸钠溶液中,亚硫酸钙氧化成硫酸根,但是不会有大量的氢离子产生,少量溴水不会使溶液产生大量的氢离子,就算产生了大量的氢离子,也要与亚硫酸根结合,题中所给方程一点也不满足,A错误;
B.足量硫酸铁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镁悬浊液中,三价铁变成氢氧化铁,涉及到沉淀转化,教材上原封不动的知识,B正确;
C.过量二氧化硫通入硫化钾溶液中,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硫单质,由于是二氧化硫过量,会生成亚硫酸氢根,C选项系数比,产物都正确;
D.检验葡萄糖中的醛基,口诀是1水2银3氨,D正确。
(八省联考湖南卷T10)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CO32﹣+CO2+H2O═2HCO3﹣
B.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SO2:
SO2+H2O+ClO﹣═SO42﹣+Cl﹣+2H+
C.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Cl2+2Fe2+═2Fe3++2Cl﹣
D.Ca(HCO3)2溶液中滴入少量Ca(OH)2溶液:
Ca2++OH﹣+HCO3﹣═CaCO3↓+H2O
A.饱和碳酸钠溶液是本题关键,饱和碳酸钠溶液通入过量二氧化碳,生成的碳酸氢钠以沉淀形式析出,不能拆分成离子,这是侯氏制碱法涉及到的知识,A错误;
B.向次氯酸钠通入少量SO2,不能有氢离子产生,也是因为少量的SO2不能使溶液呈现出强酸性,就算产生了大量的氢离子,也要与次氯酸根结合,题中所给方程一点也不满足,这个考点挺火热,B错误;
C.碘化亚铁溶液通入少量氯气,先氧化的是碘离子,考查离子反应顺序,C错误;
D.碳酸氢钙溶液里加入少量氢氧化钙,1:1反应,正好生成碳酸钙,考查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设1法”的应用,D正确。
这两道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注意题目中是否有弱电解质、沉淀的出现,这样的话就需要格外 )
A.放电时,左边电极为负极
B.放电时,溶液中H+向右边电极移动
C.充电时,右边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Ag﹣e﹣═Ag+
D.充电时,当左边电极生成1molH2时,电解质溶液减轻2g
A.放电时,左边电极是负极,氢气被氧化成氢离子,失去电子,A正确;
B.放电时,溶液中氢离子向正极(右边电极)移动,B正确;
C.充电时,Ag变成Ag+,根据信息可知,最终生成了AgCl沉淀,不可以拆分写成Ag+,C错误;
D.充电时,左边电极生成1molH2时,电解质溶液减轻2g。根据总方程式,Cl-后来以AgCl的形式存在,减轻的质量应该是2molHCl的质量,即71g。
3.5.4电解池
电解池要明确,阳极和阴极都生成什么,推断出来产物,再推断出来转移的电子数,电化学问题就相对的好解决了。
例如重庆卷的T10,考查电解池的应用。这道题是改编题。
(八省联考重庆卷T10)双极膜在电渗析中应用广泛,它是由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复合而成。双极膜内层为水层,工作时水层中的H2О解离成H+和OH-,并分别通过离子交换膜向两侧发生迁移。下图为NaBr溶液的电渗析装置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口2的产物为HBr溶液
B.出口5的产物为硫酸溶液
C.Br-可从盐室最终进入阳极液中
D.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先分析装置,一边是阴阳极,中间是双极膜,双极膜由阴阳离子交换膜复合而成。
用Na2SO4溶液的目的是增强导电性,减小电解水的能耗。阴极产生氢气,阳极产生氧气,在出口1会有浓缩过的Na2SO4溶液,出口5同理。Na+被交换的出口2,出口2还有没用上的OH-,那么出口二的物质就是NaOH,同理,出口4就是HBr。
分析完这道题,唯一可以选择的选项就是D选项,当然D也是必然正确的一个选项,在考试的时候可以不用纠结这么多,直接选择即可。
再如广东卷的T13,考查的是电解池原理。
(八省联考广东卷T13)环氧乙烷(C2H4O)常用于医用消毒,一种制备方法为:使用惰性电极电解KCl溶液,用Cl-交换膜将电解液分为阴极区和阳极区,其中一区持续通入乙烯;电解结束,移出交换膜,两区混合反应:
HOCH2CH2Cl+OH-=Cl-+H2O+C2H4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烯应通入阴极区
B.移出交换膜前存在反应
Cl2+H2O?HCl+HClO
C.使用Cl-交换膜阻止OH-通过,可使Cl2生成区的pH逐渐减小
D.制备过程的总反应为:
H2C=CH2+H2O=H2↑+C2H4O
这道题A选项很容易让人出错,因为会下意识的想到乙烯通入的应该是阴极区。但是观察乙烯到底应该通入哪里,有两种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观察题干,有氢氧根产生,那么就代表负极电解水产生氢气,乙烯只能通入正极区,生成氯代乙醇。
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反应历程来判断,HClO在阳极产生,正好和乙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代乙醇。A错误。
B.阳极上不可避免的会有氧气和氯气产生,那么氯气溶于水就会发生B选项发生的这个反应,B正确。
C.Cl2在阳极生成,同时生成O2,产生H+,Cl-交换膜阻止OH-与H+发生中和反应,使pH减小,C正确。
D.总反应中KCl没有被消耗,实际上是水和乙烯反应,D正确.
3.5.5金属的腐蚀以及防护
属于常识,包括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牺牲阳极(负极)的阴极(正极)保护法,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这些都是常识。题目对它的考查也是比较基础。电化学保护实在不行多看看全国一卷之前的高硅铸铁的那个题。
3.5.6电极电势
电化学反应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电极电势不一样,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辽宁卷T13。虽然试题的设置不是非常的难,但是题目新颖,考查了新概念,是一个不错的试题。
(八省联考辽宁卷T13)Hg-Hg2SO4标准电极常用于测定其它电极的电势,
测知Hg-Hg2SO4电极的电势高于Cu电极的电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K2SO4溶液可用CCl4代替
B.Hg-Hg2SO4电极反应为Hg2SO4-2e-=2Hg+SO42-
C.若把Cu-CuSO4体系换作Zn-ZnSO4体系,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D.微孔瓷片起到阻隔离子通过的作用
A.硫酸钾溶液可以用CCl4代替,这简直是无稽之谈,硫酸钾的作用是导电,换成四氯化碳就不可能导电,A错误;
B.电极反应方程式错误,不是失去2个电子,是得到,B错误
C.物理和化学相结合,不错。我们知道,Zn的金属性更强,那么电化学反应更加容易发生,而Zn氧化变成Zn2+所释放的能量,比Cu氧化生成Cu2+的能量要大,能量大,电压表的示数就大。C正确。这就是非常简单的化学势的概念;
D.微孔瓷片的作用是使得离子通过,但防止Hg流出,D错误。
电化学也是属于比较容易得到分数的题目,当然也可以进化成难度系数0.4的小铁球。如果只是考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产物的判断,那么这一类题就是属于0.65的木球。如果考查到了得失电子的计算,就属于不太好啃的木球。通常原电池的得失电子,氧化还原的计算相对于电解池要简单一些。
因为电解池上的电极反应容易写错。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电解池的题,且电极反应式不太好写,计算也不是太好算的,就是电化学里最难的一类题,0.4的铁球,当然也不是十分的铁。解决这一类题,方式都是大同小异,先把电极反应式判断出来,产物判断出来,得失电子数判断出来。(在某些情况下,题目会间接不是直接的给出物质,需要自己根据图像寻找)
再根据物料守恒,电子守恒计算即可。如果是0.65这一类,就会出现在单选题的中部。0.4这一类,就会出现在单选题的后部,和不定项选择的2/3的位置。一轮复习的时候,需要稍微慎重地对待。
3.6有机
3.6.1官能团的考查(性质,实验)
不饱和烃:溴水/高锰酸钾
醛基:银镜反应/新制氢氧化铜溶液(两者都是强碱性)
氯代烃:消去反应/水解反应,之后再酸化检验产物(氢卤酸)
苯酚:和碳酸钠反应,浑浊消失
3.6.2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一般给出分子的结构就能知道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单键就是sp3杂化,双键就是sp2杂化,三键就是sp杂化。
3.6.3有机实验
选择题中出现的有机实验一般而言只有这几种:
(1)银镜反应;
(2)检验葡萄糖/醛基;
(3)溴苯的制取、硝基苯的制取;
(4)酯化反应(通常都是乙酸乙酯);
(5)某些卤代烃的消去和水解反应;
(6)某些不饱和烃的氧化反应。
其中考查实验操作的一般就只有前四个,只要记住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即可。
3.6.4例题分析
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比较系统,不能像化学其他板块一样可以把一个题附着在对应的板块上叙述,有机题需要放在一起进行叙述。那么我们来看个例子:
如辽宁卷的T8,考查的就是比较典型的有机类选择题。首先给了某一个比较陌生的有机物。询问某一些已知的性质,进而进行考查。
(八省联考辽宁卷T8)中药透骨草中一种抗氧化性活性成分结构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B.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共5种
C.1mol该化合物最多与4molNaOH反应
D.该分子中最多有7个碳原子共面
A.能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消去反应。羟基连在苯环上,没有办法发生消去反应,A错误;
B.苯环上的一卤代物一共有五种。有两个苯环,第一个上有3种氢,第二个上有2种氢,所以一取代物一共有五种;
C.最多能与4mol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两个酚羟基消耗2mol。两个酯基水解后,再和两个羧基反应,再和一个酚羟基反应,一共是5mol,C错误,此处一定要注意某酸苯酚酯和苯甲酸某酯的区别。
D.两个苯环共面,共面的碳原子就不止7个,D错误。
对于这种类型的试题,我们要明确考查的是什么,根据已知的性质去求解。
考查有机物的性质这一类选择题,难度一般是0.65,会放在单选题的中后部分,或不定项选择题的第二个题的位置。一般不会太难,根据有机物的性质解题,不数错取代物的种类即可。
3.7热化学
3.7.1反应热
简而言之,正常算就行。
只要注意吸热反应的焓变为正,放热为负值即可。运用盖斯定律的关键,是消去无关物种。
3.7.2热力学
吉布斯自由能,有了它什么都有了,根据公式和定义判断即可。
一般不会在单选题中单独出题,可能会在某个选项里考查。如果单独出,难度大约在0.65左右,这一类的题也是只要仔细计算就可以得到分数。
3.8化学平衡
3.8.1化学平衡
3.8.1.1勒夏特列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此类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抵热抵压抵浓度。总要抵抗外界的这种改变,据此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3.8.1.2平衡建立的判据(标志)
就是原来改变的量不再改变,那么就意味着平衡已经建立。辽宁卷中将此类问题移到选择题中。
3.8.1.3平衡常数
3.8.1.3.1浓度平衡常数
就是大家说的最多的那个平衡常数,用浓度来计算的。传统的方式就是用三段式计算平衡。得到对应的浓度之后,代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即可。
平衡常数最常规的应用就是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QK平衡逆向移动,剩下两种情况同理。有的题会考查lgK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这样一个已知结论。
那么为什么平衡常数只和温度有关呢?就要说起平衡常数的另外一种表达式,就是反应速率相等的时候,列出关于反应速率的等式,得到K=K正/k逆。而反应速率常数是只和温度有关的,所以平衡常数就只和温度有关。
今年河北卷考查了一道关于反应速率方程的试题,这一类型的在以往的全国卷和模拟卷子(19年之后)中以信息的形式出现,只需要根据其数学关系式进行相应计算即可。
3.8.1.3.2分压平衡常数
近几年分压平衡常数也是考查的越来越多了,其本质仍然是利用三段式来进行计算,只不过算出来了之后还要计算各个物质的分压,再代入到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进行计算,分压平衡常数从计算的复杂度上还分为恒容情况和恒压两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
3.8.1.4转化率和产率
转化率和产率在某些情况下相同,某些情况下不同。在只有一个反应(没有其他副反应的条件下),某一物质的转化率(反应物)和其对应物之(生成物)的产率是相等的。那么有多个反应发生的时候,这两个概念就变得不再完全相同。
转化率就是反应物的转化率,产率就是生成物质的产率。一般题目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考查除了直接问某一物质的变化趋势,还有和竞争反应结合在一起考查,判断哪条图像是对应的物质。最经典的就是年山东卷的反应原理题。
那道题非常好地考查了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率及转化率变化的趋势,是一道好题。在八省联考中,也有类似的试题考查了根据图像来判断物质。例如江苏卷的T13。虽然选项比较容易选择,但是弄清全过程,也不是那么容易。
(八省联考江苏卷T13)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烷的反应体系中,主要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Ⅰ:
CO2(g)+4H2(g)=CH4(g)+2H2O(g)
△H=﹣.7kJ?mol﹣1;
反应Ⅱ:
CO2(g)+H2(g)=CO(g)+H2O(g)
△H=41.2kJ?mol﹣1;
反应Ⅲ:
2CO(g)+2H2(g)=CO2(g)+CH4(g)
△H=﹣.1kJ?mol﹣1。
向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CO2和4molH2,平衡时CH4、CO、CO2的物质的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
B.图中曲线B表示CO的物质的量随温度的变化
C.提高CO2转化为CH4的转化率,需要研发在低温区高效的催化剂
D.CH4(g)+H2O(g)=CO(g)+3H2(g)的
△H=﹣.9kJ?mol﹣1
A.平衡常数的表示,根据定义和反应物的状态,就很容易的知道A选项的表述是错误的。(这里的平衡常数需要写水)
B.B曲线可以表示CO的量随温度变化的趋势。观察图像,A是一直减小,C是一直增加,B是先增加,后减小。可供选择的只有三种物质,分别是CH4,CO,CO2。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和反应方程式,产生甲烷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那么知道甲烷的物质的量必然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为平衡向左移动。所以曲线A是甲烷。生成CO的反应是反应2和反应3的逆反应。温度升高的话,2和3的逆反应,平衡都是向右移动,那么CO的物质的量,就是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C是CO。排除法来看,B一定是CO2,但是我们仍然要分析。生成CO2的反应是1的逆反应,2的逆反应,3的正反应。有的吸热有的放热,所以反应的趋势可能是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
C.提高CO2转化成CH4的转化率,要研发在低温区高效的催化剂。第一个反应在低温区发生的话,CH4的转化率较高,研发高效的催化剂可以提高对该反应的选择性,进而提高转化率,C正确;
D.考查反应热的计算,应该是+而不是-,D错误。
解答和图像有关的试题,需要仔细辨别图像所代表的意义,注意图像的特殊点(起点,拐点,交点),理解它们的意义,进而分析出试题的正确答案。
平衡题在选择题里一般不会太难,只会简单的考查三段式的计算。不过也是有比较难的题,像是考查反应速率方程的,考查平衡图像的。对于第一类试题,只需要列出三段式计算即可。根据平衡常数和浓度商的关系来求解即可。对于第二种,先根据浓度和反应速率的关系,解出速率方程的系数,进而根据已知的速率方程求解即可。
对于第三种,考查图像的,要根据图像特殊点的意义解决问题。那么其他常规的问题,也就是改变条件平衡移动的,就只要记住C连TP断,先拐先平,根据勒夏特列原理解决即可。
第一种的难度大约为0.65,出现在单选题的中段。第二类试题,出现在后端和不定项3的位置。难度通常为0.4。第三类试题,难度通常为0.4,极端情况下为0.15,一般会出现在单选题的最后部分,和不定项的3/4,(山东地区应该是4/5)。解决这些类型题目的方法,上面已经提及。
3.8.2电离平衡+水解平衡
简单说,就是对三大守恒的运用与推导。但是事情不能这样太简单地说,那么还是应该详细点解释。
3.8.2.1三酸模型
是我们在高二很常见的一个模型,不过许多人上了高三依然是不太明白。这里还是要好好的解释一下。
首先就是强酸和弱酸相关的稀释问题,许多人不是很明白。强酸的pH经过稀释的变化是直线的变化。弱酸的pH是曲线变化的,因为勒夏特列原理,会抵抗外界条件,而不是改变外界条件,所以是曲线,这也是许多人不是很明白的一个点。
那么如果是相同pH的强酸和弱酸,弱酸的浓度要比强酸大很多。同样的,两个弱酸相比较也是同理,同pH浓度越大,酸也就越弱。推而广之,两个弱酸稀释也是同理,变化的越缓慢,酸的浓度就越弱。
3.8.2.2三大守恒
三大守恒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有力武器,分别是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其中质子守恒是可以由前面两个守恒联立得到,如果不会列得失质子也没有关系,可以由联立得到。
电荷守恒自不必说,溶液是电中性的,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相等。物料守恒实际上就是原子守恒。
3.8.2.3电离常数和水解常数
计算方式同平衡常数,但是略微有一些不同的是,他们的计算可以根据图像的交点得到,尤其是分布系数类型的问题,知道这个在判断守恒时就方便多了。电离常数和水解常数的关系是:或
也可以利用他们的关系来进行计算。
重庆卷的T13,考查的是分布系数图,向草酸中滴加NaOH。选项的命制难度也较低。
(八省联考重庆卷T13)草酸H2C2O4是二元弱酸。向mL0.40mol/LH2C2O4溶液中加入1.0mol/LNaOH溶液调节pH,加水控制溶液体积为mL。测得溶液中微粒的δ(x)随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
x代表微粒H2C2O4、HC2O4-或C2O4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Ⅰ是HC2O4-的变化曲线
B.草酸H2C2O4的电离常数K=1.0×10-1.22
C.在b点,
c(C2O42-)+2c(OH-)=c(HC2O4-)+c(H+)
D.在c点,c(HC2O4-)=0.06mol/L
A.根据不同pH下物质含量的变化,可以得出Ⅰ代表的是H2C2O4,Ⅱ代表的是H2C2O4-,Ⅲ代表的是C2O42-;
B.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此时的Ka1就是1和2两个图线的交点的横坐标值,就是10-1.22,B正确;
C.该式中有2c(OH-),表示的是质子守恒,则c(H+)系数也应该是2,C错误。
D.c点H2C2O4-占15%,不是0.06,不要忘记体积是原来的2倍,所以不能选择D。
广东卷的T15,也是一道分布系数题。给了氨水的Kb:
(八省联考广东卷T15)水体中重金属铅的污染问题备受 )
A.常温下,CH3COOH的电离常数为10﹣4.76B.当溶液的pH=7时,消耗NaOH溶液20.00mLC.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a>b>cD.c点溶液中:c(Na+)>c(CH3COO﹣)>c(OH﹣)>c(H+)A.lg1=0,Ka就是10-4.76,A正确;
B.耗费的NaOH,比20mL要少,因为乙酸钠是碱性的,B错误;
C.电离程度最大的是正好中和,即只生成乙酸钠。乙酸钠的水解常数应该是10-9.24,pH是9.24,在0-9.24之间水的电离程度是单调递增的,所以是cba不是abc,C错误;
D.根据物料守恒,D正确。
湖南卷的题也可以将曲线转化为分布系数图来看,更简单。
(八省联考河北卷T14)H3PO4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常温下Ka1=7.6×10-3,Ka2=6.3×10-8,Ka3=4.4×10-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度均为0.1mol·L-1的NaOH溶液和H3PO4溶液按照体积比2:1混合,混合液的pH7
B.Na2HPO4溶液中,c(H+)+c(H2PO4-)+c(H3PO4)=c(PO43-)+c(OH―)
C.向0.1mol·L-1的H3PO4溶液中通入HC1气体(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溶液pH=1时,溶液中大约有7.1%的H3PO4电离
D.在H3P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随着NaOH的加入,溶液的pH增大,当溶液的pH=11时,c(PO43-)c(HPO42-)
A.Na2HPO4,水解常数大于电离常数(前者10-6,后者10-8)所以显碱性,A错误;
B.考查的是溶液中的质子守恒,正确写法磷酸前的系数要加2,B错误。
C.Ka1=7.6×10-3,此时pH=1,按照磷酸是0.1mol/L来计算,电离的磷酸的浓度约是平衡常数的值,和0.1相比,差不多是0.1×7.1%=0.,因为要考虑到抑制电离的问题,C正确。
D.pH=11时,PO43-的量大于HPO42-的量。那么PO43-的水解常数大约是10-2,pH=11,pOH=3,根据水解常数计算,PO43-的量还是大于HPO42-的量,D错误。
这道题可以说是选择题里的大王了。起步就是0.4的难度。有的图像题直接拉到0.15,像什么像氨水里滴加硫酸,给出水电离的氢离子含量的图像,这一类的就是刚上高三常考常错的试题。(我个人喜欢把他叫做酸前碱后类型的)还有什么分布系数,什么二元滴定之类的。
解决这一类难题的关键就是看图像,先判断出特殊点的成分和意义,进而运用三大守恒去解决这一类问题。虽然说是0.15,要是熟练了之后会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3.8.3沉淀溶解平衡
3.8.3.1ksp
沉淀的溶解大部分都是吸热的反应,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有一小部分例外,比如氢氧化钙。那么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我们也是可以对其做出类似的分析。
3.8.3.2ksp图像
典型的Ksp图像应该是年全国2卷化学选择题的倒数第二题,考查的就是一个不太难的溶度积图像。大家要注意lgx和-lgx的区别,一个是正的,一个是负的,这个区别还是很大的。
这次八省联考没有考查-lgx图像的计算,大家不用提心吊胆看错数据,这还是很不错的一件事。
辽宁卷的T15,将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在一起考查,是一道好题。
(八省联考辽宁卷T15)天然水体中的H2CO3与空气中的CO2保持平衡。已知Ksp(CaCO3)=2.8×10-9,某溶洞水体中lgc(X)(X为H2CO3、HCO3-、CO32-或Ca2+)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代表CO32-B.H2CO3的一级电离常数为10-8.3C.c(Ca2+)随pH升高而增大D.pH=10.3时,c(Ca2+)=2.8×10-7.9mol·L-1A.根据不同pH条件下曲线的走势判断,曲线①代表碳酸根。交点处的横坐标代表了平衡常数的对数值,①是碳酸氢根,②是碳酸根,③是钙离子,A错误;
B.碳酸一级电离常数是10-6.3,B错误;
C.③表示的钙离子,钙离子随pH增大而减小,C错误;
D.ksp是2.8×10-7.9,根据ksp计算可得浓度,D正确。
这道题虽然不是很难,但是考查的内容广泛,也考查了识图能力,是一道不错的试题。
溶度积类型的试题通常没有像溶液那块那么的难,但是也不算特别简单。在单选题里一般是后段,不定项如果考的话,也是在第4个或第5个的位置。难度通常也是0.4起底,也可能会变成0.15的试题。解决这一类题的方法和溶液部分的大同小异。不过要注意lgx和-lgx的区别。
许多试题就是在这里设下陷阱的,也有许多人往下跳。同样的,这一类题的方法也是比较固定,练熟了就没有那么的难。
(未完,待续)
识别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