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流相切磋同课异构深内化

11月15日下午,青岛市高二年级化学学科城乡交流活动在莱西市实验学校录播教室顺利举行,青岛三中全体化学老师、莱西市高二全体化学教师,实验学校其他年级化学青年教师等三十余人参加活动,莱西教研室高中化学教研员于翠玲老师主持了活动。本次活动从高中化学反应原理中《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之《弱电解质的电离》一课展开,两节课均采用了化学数字化实验,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集合了先进测量方式与传统实验的优点,突破人体感官能力的局限,为化学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概念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撑,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强化了学生对电解质溶液部分必备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化学学科素养,体现了学科的核心价值。

青岛三中刘婧老师在一首《秋词》的朗诵后巧妙的运用花青素颜色的变化实验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轻松自然的开始了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接着从化学平衡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刘老师引导学生自我构建电离平衡的概念,迁移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以任务驱动“实验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这一开放式问题强化学生对电离平衡特点的定性认识。实验过程中,手持技术与传统实验操作结合,微观本质得以宏观外显,给学生强烈的认知冲击。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定量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刘老师精心设计问题组,充分引导学生读数据,用数据,对中学阶段的“强酸制弱酸”这一概念层面的知识,追本溯源,叩问本质,提升应用,环环相扣,充分锻炼了学生证据推断能力,最后板书呈现的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思维导图。刘婧老师的阳光、自信,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泼的元素。

实验学校王桂林老师的课则从生活中的苹果醋入手,从而拉开弱电解质的电离的大幕,在课堂上,王老师充分利用朗威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设备将定性实验定量化,实验变化过程可视化,利用PH传感器将弱电解质醋酸的电离平衡建立过程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师生共同实验,利用PH传感器非常直观的展现了同温度同溶质不同浓度下的PH、同温度同浓度不同溶质的PH、同浓度同溶质不同温度下的PH,并在课堂上让学生现场利用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电离平衡常数计算,让学生真实验,真数据,真思考,真计算,真落实。学生们时而低头思考问题,时而进行激烈的讨论,王老师的课如同一篇好文章行云流水一般,在不知不觉中重难点知识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让我们受益匪浅,也体现出王老师自身深厚的化学底蕴。

互动式评课过程中,上课老师的自评与听课老师的议课,更好的帮助教师的专业认识与专业提升。刘婧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在交流课设计的过程的心得和收获,在运用材料和讨论结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快乐是她最大的收获。王桂林老师也对自己本节课在准备过程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在课堂上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计算和实验仪器的展示操作以及从定量角度分析数据则是王老师最大的收获。莱西一中的张莉莉老师从同课异构的角度在评课中梳理了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思路,充分肯定了刘婧老师新颖的板书设计和王桂林老师对于手持实验引入的必要性。同时也对于两节展示课所存在的能够继续改正和提高的空间做了说明。青岛三中的张吉宝老师发表了点评,他指出刘老师的课堂重在求真,而王老师的内容意在务实,二者若能珠联璧合定会使学生在科学探究和基本技能两个维度都获得更大的提升。

实验学校王宁宁老师认为高二模块测试中化学学科整份试卷体现了学科能力的考查,分析了重点知识反复考察,整套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并重点解读了学生出错多的试题,剖析了学生出问题的知识点,分享了解题思路以及下一步教学建议。

莱西教研室于翠玲老师在活动总结中高度赞扬了青岛三中和实验学校高二化学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发挥的团队精神,充分肯定两位上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课堂亲和力,感染力,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堂互动实验及互动探究给予表扬。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思考,重视研究,提升自身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提醒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效把握基础知识、高考需求、学生能力三者契合点,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用法
关于白癜风治疗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ejiaostore.com/arhzl/42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