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酒精中毒,也称乙醇中毒,是指酒精被机体吸收后,由于其毒性作用而使人体产生的异常状态。在各种酒类饮料中,所含乙醇量大约如下表:
为什么酒可醉人呢?这要看饮入的乙醇在体内的吸收、氧化、排泄过程及药理学作用如何了。
1、吸收与排泄
一般情况下,饮入的乙醇大约80%由十二指肠及空肠吸收,其余由胃吸收。在空腹时饮酒,所饮酒的60%于第一小时内被吸收,1.5小时内吸收量高达90%以上,2小时内吸收量达到95%,2.5小时内则全部被吸收。
习惯饮酒的人,其吸收乙醇的速度可较常人为快。胃内有无食物、胃璧的情况及饮料含醇量都可影响吸收的快慢。
约90%的体内乙醇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最后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少于10%由尿液、呼吸、汗、唾液等排泄出体外。由尿液排出的醇,其总量不超过饮量的3%。饮酒8小时末尿液内即无乙醇。
2、药理学作用
乙醇最重要的药理作用是抑制大脑的最高级功能。高级功能受乙醇抑制后,患者自觉舒适愉快。由于一切精细的神经功能都受到抑制,思想活动及操作技术的精确度便会减退。
较大量的乙醇还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较低级功能。目前,临床药理学认为,酒精在一般剂量下可能主要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大剂量时可能直接抑制大脑皮层。
但药效学迄今并未从分子水平阐明酒醉机理。最近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首次从分子药理学角度发现,酒精引起的许多病症与神经细胞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开放有关。
3、体液含乙醇的量与症状的关系
体液含乙醇的量与症状之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引起中毒症状的乙醇佽用量约为75-80克,而致死剂量则为-克。
饮酒后5分钟内,血液内即有乙醇,但因其吸收较快,氧化及排泄较慢,所以乙醇即积储于血液及组织内。
一次饮酒后,血中乙醇量即于1——2小时内达到最高峰,尔后逐渐下降。不习惯饮酒者的血液最高含乙醇量常历时数小时不退,但善饮者的血液最高乙醇含量常较不习惯饮酒者的血液最高含量为低,虽然其到达高峰的速度较快,但下降也迅速,在饮酒2小时后即迅速下降。
关于体液含乙醇量与症状的关系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