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盐类水解教学的几点反思

对《盐类水解》教学的几点反思

兰州新区舟曲中学李德高

一、问题的提出

近期我校开展组内同课异构公开课,在高二年级,两位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选取了人教版选修四第三章《盐类水解》第1课时,作为授课内容展示。他们经过前期的积极备课和师傅的指导,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展示。全体教研组成员参加了听评课环节,评课时老师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以下是对不足之处的深刻反思。

1.情境素材的应用不够恰当。

两位授课教师分别选用“热碱溶液洗涤油渍”、新闻素材《西北土地盐碱化严重》作为情境导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再没有言及情境素材,导致情境素材脱离教学内容,没有充分发挥情境素材的价值,给人一种为了情境环节而突兀创设情境的感觉。当然,笔者和二位教师相比较,在使用情境素材时也好不了多少,很多课的引入都使用情境素材不当,亦或未完全挖掘出情境素材的价值,不能使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确实强调了真实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使得教师们也特别重视在教学时设计真实情境,但很多时候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如果需要,该如何正确选取情境素材,如何挖掘素材价值,如何设计情境使之与教学内容匹配、融合。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授课教师没有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重点应该是盐类溶液的酸碱性判断(宏观视角),还是盐类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分析(微观视角)?两位教师均准备了实验探究活动,选取了CH3COONa、NH4Cl、NaCl、Na2CO3、Al2(SO4)3、(NH4)2SO4等几组盐溶液,pH试纸、玻璃棒、烧杯、洗瓶等仪器,情境引入之后,便开始让学生测量不同溶液的pH值,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再根据盐类的组成给其分类。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整个探究过程中,花费了半节课的时间,对后边分析上述不同盐溶液为什么呈不同酸碱性留存的时间较少,以至于分析过程中得出盐类水解的概念显得很唐突,更是没有充分阐述盐类水解的实质。最终,没能使学生建立起“盐类水解”的认知思维模型。

3.实验效果不够理想。

本节课的实验涉及到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有三种方法可供选用:(1)pH试纸;(2)pH计;(3)酸碱指示剂。两位老师均选用了第一种方法,实验过程中有几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和其他组有出入,把中性溶液测出了酸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试剂的问题,也可能是学生操作不当的问题。但大概率是实验操作不当导致的,玻璃棒洗涤不干净所致,因为配置的同一批次的溶液,其他组的实验结果符合实际。初中时,学生第一次使用过pH试纸,《盐类水解》的前一节课,也有介绍过pH试纸的使用,本节课应该是对pH试纸使用的实操训练,由于衔接性不够,本节课也缺乏对实验步骤的关键提示,导致了学生的不当操作。这提醒我们在涉及实验操作课程时,一定要给学生强调实验操作方法的关键步骤;同时,备课时要摸清楚教材中知识点呈现的逻辑顺序,注重前期教学为后期学习做铺垫,做好内容的有机衔接;特别是涉及实验科学探究时,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预想到学生实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要灵活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保证学生建立科学认知的严谨性。

二、重构《盐类水解》的认知模型

三、反思与提高

1.笔者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从微观层面,探究溶液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查找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从而认清盐类水解的实质;宏观层面,测定盐溶液的pH等方法判断溶液酸碱性,可以证明微观层面的推理猜测。因此,实验时选取三种盐溶液呈现出不同酸碱性即可,也不必花太多时间让学生熟记盐的分类及盐溶液酸碱性的规律。

2.“盐类水解”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平衡观”、“变化观”,帮助学生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的素养目标,所以,这块内容的价值非常重要。

3.“盐类水解”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大单元设计理念进行设计,设计成“微项目式”教学,例如:水解概念:食品膨松剂→相互促进水解:复合膨松剂的原理→水解的应用价值:膨松剂的危害,寻找替代品。

供稿

李德高

编辑

黄红红

发布

冯新平名师工作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jiaostore.com/ajcfa/98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