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学习了毒物的定义和作用过程,现在接下去一起学习毒物的致毒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吧!
毒物致毒作用机制
毒物的致毒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有的比较清楚,有的尚未阐明。毒物的致毒过程常是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的连锁反应,各种作用机制也不是绝对区分、互不关联的。许多毒物先与受体结合,改变酶的活性或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加速或抑制细胞的代谢,最后通过能量的偶联表现为器官功能的兴奋或抑制。
1.作用于受体
目前已知有数十种受体对某种生理配体或外源性毒物很敏感。如阿托品类作用于M胆碱受体,眼镜蛇毒素作用于N2胆碱受体。
2.改变递质的释放或激素的分泌
如肉毒杆菌毒素使运动神经末梢不能释放乙酰胆碱而致肌麻痹;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刺激内源性胰岛素的释放,导致低血糖。
3.作用于细胞膜
除通过细胞膜受体或酶作用外,毒物还可作用于离子通道,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如河豚毒素阻断钠离子通道,阻碍神经传导。
4.作用于酶
不少毒物通过酶的抑制发挥毒效作用,如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造成乙酰胆碱积聚,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氟乙酸在体内转化为氟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结合而形成氟柠檬酸,后者抑制乌头酸酶,从而导致三羧酸循环中断,线粒体能量供应受损。
5.作用于核酸
有些毒物影响核酸的生物合成,破坏DNA或阻止RNA合成。如环磷酰胺使DNA发生烷化,形成交叉联结,影响DNA功能。
6.对细胞的直接损伤
如强酸、强碱直接腐蚀细胞组织。
7.作用于免疫系统
多氯联苯可导致中枢及外周淋巴器官严重萎缩,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抑制特异性抗体产生的能力。
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
1.毒物因素
(1)毒性
毒性通常是指某种毒物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是物质本身固有的特性。平常见到的“剧毒”、“低毒”等实际上就是指毒物的毒性。
按WHO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毒物的毒性分级如下:
1、剧毒:毒性分级5级;成人致死量,小于0.05克/公斤体重;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0.1克。
2、高毒:毒性分级4级;成人致死量,0.05~0.5克/公斤体重;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3克。
3、中等毒:毒性分级3级;成人致死量,0.5~5克/公斤体重;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30克。
4、低毒:毒性分级2级;成人致死量,5~15克/公斤体重;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克。
5、微毒:毒性分级1级;成人致死量,大于15克/公斤体重;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大于克。
不同毒物对机体的毒性相差甚远。A型葡萄球菌肠毒素摄入1ug即可中毒,而B型则需25ug,人经口中毒致死量,河豚毒素为0.5mg,维埃克斯为5mg,而有许多毒物的致死量达数克或数十克。毒物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等有关。如四氯化碳的毒性﹥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一氯甲烷。毒物溶解度越大,吸收越好,毒性越大。可溶性钡盐如氯化钡,成人经口致死量为0.8-1.0克,属剧毒,而不溶性钡盐,如硫酸钡却几乎无毒。分散度和挥发度越大,危险性越大,越容易中毒。
(2)中毒途径
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不同,其毒物代谢动力学就会不同,并影响毒效。如吸入汞蒸气和经口或皮肤中毒有明显不同。
(3)浓度、剂量及作用时间
(4)毒物的联合作用
2种以上毒物中毒者,可出现增毒作用(如一氧化碳增加硫化氢的毒性,乙醇增加苯的毒性),也可出现拮抗作用(如镉可使汞的毒性降低)。
2.机体因素
(1)营养和健康状态
可影响体内代谢水平和酶的活性,从而改变毒物的吸收、转化和排泄,并造成毒性反应变化。低蛋白饮食时使大多数毒物毒性增加;维生素和必需微量元素的缺乏,影响机体对毒物的防护反应。肝脏疾病使解毒能力下降,肾脏疾患可影响毒物排泄。
(2)年龄及性别
对毒物的敏感性多为幼年﹥老年﹥成年,但也有例外或相反情况。幼年和老年对毒物的代谢和清除能力较低,预后较差。老年人往往对许多药物比较敏感,可能与生物转化作用降低和肾脏排泄功能受损有关。
妇女因其生理特点等原因,影响对毒物的生物转化能力,对毒物(如苯、磷化锌等)一般也较为敏感。怀孕可增加某些毒物(如农药)的敏感性。哺乳期对重金属的毒性反应增强。
(3)遗传因素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缺陷,其红细胞缺少还原性谷胱甘肽,导致对伯氨喹、乙酰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磺胺等易致溶血性贫血。
3.环境因素
(1)温度
高温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呼吸加快,加速毒物经皮肤和呼吸道吸收。有人比较了58种化合物在36℃、26℃及8℃下的毒性,结果55种在36℃时毒性最大,26℃时最小。
(2)湿度
潮湿环境促进一些毒物经皮吸收。如芥子气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毒性明显增强。
(3)其他
如紫外线、噪声、振动可增加某些毒物的毒害作用。
经过这两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毒物的性质、毒性、作用机制、体内过程和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毒物我们还应该了解它独特的体内代谢过程,有没有特效解毒药物等,这些我们将在后期逐一介绍。从广泛意义上说所有物质皆是毒物,特别是化学物质爆发增长的现代社会,既然我们不可能摆脱化学物品,那么能够做的只能远离这些东西。
作者介绍
孟庆冰
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