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易错点
1.要特别注意单位“L”的陷阱。如果见到题中出现单位“L”,一定要细查三个陷阱:“是否标况、是否气体、最后检查数值对否”。而其它单位如“g”,则不必考虑上述问题,常考热点是:在标况时,苯、戊烷、溴、SO3、H2O、CCl4、CHCl3、CH2Cl2、HF、NO2不是气,而HCHO、SO2、C4H10等为气态。
2.要特别注意题目中设置与计算无关的一些干扰条件,题目常常给出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或质量,干扰学生的正确判断。要注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不受“温度、压强”外界条件的影响。
3.要注意溶液的陷阱。如果见到题中考查的对象是溶液,一定要细查三个陷阱:“是否给出溶液体积、是否考虑水的量、都需考虑哪些平衡”。所以判断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时注意“三看”:①是否存在弱电解质的电离或盐类水解。②已知浓度,是否指明体积,是否能用公式“n=cV”计算。③在判断溶液中微粒总数时,是否忽视溶剂水。
4.要注意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陷阱。如果见到题中考查的对象是化学反应,一定要细查三个陷阱:“是否是可逆反应、是否有条件变化、是谁真正得失电子”。常考热点是:教材中常见的可逆反应、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浓HSO4、HCl、HNO3在反应过程中浓度变稀等。电子转移得失数目的问题分析,要做到“三注意”:一要注意是否发生歧化反应,如Cl2与H2O或NaOH发生歧化反应时,消耗1molCl2转移1mol电子;二要注意变价元素,如1molFe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2mol电子,而与足量硝酸反应转移3mol电子;三要注意氧化还原的竞争及用量问题,如向FeBr2溶液中通入Cl2,Cl2的量不同,转移的电子数不同;四要注意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
5.要注意物质结构中的陷阱。如果遇到题考查的对象是关于物质的微观结构,一定细查三个陷阱:“是求什么粒子、是求什么键、是否最简式相同”。常考热点是:求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离子数比、共价健数等。当两种混合物最简式相同时,可以设定最简式为一种“基团”,然后计算“基团的物质的量,从而简化计算过程和难度。
①要记住特殊物质中所含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的数目,如Ne、D2O、18O2、-OH、OH-等,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②要记住最简式相同的物质,构建解答混合物的模型,如NO2和N2O4、乙烯(C2H4)和丙烯(C3H6)等。
③要记住摩尔质量相同的物质,如N2、CO、C2H4等。
④要记住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的数目,如一分子H2O2、CnH2n+2中化学键的数目分别为3、3n+1,SiO2中Si—O键的数目为4,苯环中不含双键等。
二.有关化学用语的易错点
1.电子式:离子带电荷,原子团不显电性。如OH-为,-OH为
。
2.书写化合物的电子式时要切实注意:①明确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②切勿漏掉未成键电子对;③理清原子的排列顺序,如。④书写电子式不要漏写非成键电子对,如NH3的电子式是,而不是。
3.结构简式需保留官能团,如CH2=CH2,不能写成CH2CH2。
4.各“式”切勿张冠李戴:是名称还是化学式,是分子式还是实验式(最简式),是结构式还是结构简式,是原子结构示意图还是离子结构示意图,是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等。
5.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还要遵循电子得失守恒,化学计量数要最简,注明反应条件并注意↑↓?===→等符号的使用。
6.因混淆电离方程式和水解方程式而导致错误。如HS-+H2O?H3O++S2-是HS-的电离方程式,HS-+H2O?H2S+OH-是HS-的水解方程式。
7.注意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原子大小的比较,如甲烷和四氯化碳的球棍模型分别为,而不能记反了,碳原子、氢原子、氯原子的大小顺序为氢原子碳原子氯原子。
8.球棍模型要表示出构型,结构式不用。
三.有关离子反应的易错点
1.写离子方程式关键是“拆”,要“拆”得合理。①熟记可“拆”的强酸、强碱和易溶盐。下面的有关盐的溶解性口诀可帮助你记忆: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无踪影,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②不能拆成离子的物质:难溶的物质,弱酸、弱碱和水(难电离的)、气体、单质、氧化物、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HSO除外)。③对微溶物,如Ca(OH)2,如果是反应物且为澄清石灰水,应拆成Ca2+和OH-的形式,如果是生成物或是石灰乳等,则不能拆写成离子,应保留化学式Ca(OH)2。
2.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要抓住两易、两等、两查。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物、气体等物质用化学式表示。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同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③两查:检查各项是否有公约数,若有必须约去,检查是否漏写有的反应及必要反应条件。
3.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还要注意离子反应应符合客观事实,而命题者往往设置不符合“反应原理”的陷阱,如Fe和非氧化性酸反应应生成Fe2+,金属和氧化性酸反应不生成H2,忽略隐含反应,不符合配比关系,“===”“?”使用是否正确以及反应条件等。
4.在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中,做题时往往忽略相对量的影响,命题者往往设置“离子方程式正确,但不符合相对量”的陷阱。突破“陷阱”的方法一是审准“相对量”的多少,二是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该量。
四、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易错点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元素被氧化,不一定是另一种元素被还原,也可能是同一种元素即被氧化又被还原。
2.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最强的氧化性,如氯的含氧酸,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弱。
3.某些元素的原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的数目越多,其氧化性或还原性不一定越强。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得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不是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
4.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但氧化剂和还原剂不一定是不同种物质,也可以是同一种物质。
5.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氧气和臭氧之间的转化;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及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6.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不一定被还原。因为元素处于化合态时其化合价可能为正价也可能为负价。如水的电解,氢元素由正价变为0价,被还原,氧元素由负价变为0价,被氧化。
7.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不一定是氧化剂。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往往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只是以氧化性为主。
8.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和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不一定都能发生反应。如SO2具有还原性,浓H2SO4具有氧化性,但二者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9.对于氧化剂来说,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原子,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不同,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就越不容易得到电子。因此,它们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弱。
10.对于还原剂来说,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相一致,即越位于后面的金属,越不容易失去电子,其还原性就越弱。
11.元素处于高化合价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还原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12.元素处于低化合价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13.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时是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正一价H,反应后生成H2。浓硫酸是强氧化剂,与还原剂反应时,起氧化作用的是正六价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14.无论是稀硝酸还是浓硝酸都是强氧化剂,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或非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时,主要是正五价N得到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15.具有多种可变化合价的金属元素,一般是处于最高化合价时的氧化性较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其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16.单质的还原性弱,则其阳离子的氧化性不一定强,比如Cu的还原性弱于铁的,而Cu2+的氧化性同样弱于Fe3+。
四.离子共存的常见陷阱
1.警惕“颜色陷阱”:①若限定溶液无色,则Cu2+、Fe3+、Fe2+、CrO、MnO等有色离子不能大量存在。②“透明溶液”并不代表无色,也可以有色。
2.警惕溶液的酸碱性陷阱:(1)常见表示呈酸性的溶液①常温下,pH<7的溶液;②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③使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④与镁粉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⑤常温下,c(OH-)<1×10-7mol·L-1的溶液。
(2)常见表示呈碱性的溶液①常温下,pH>7的溶液;②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③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④常温下,c(H+)<1×10-7mol·L-1的溶液。
(3)常见表示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的溶液①与铝粉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②常温下水电离出的c(OH-)=1×10-12mol·L-1的溶液;③与NH4HCO3反应能产生气体的溶液。
3.警惕特定情况下的隐含因素陷阱:充分考虑指定微粒或物质对溶液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影响,如:①含有大量Fe3+的溶液,隐含溶液呈酸性,并具有较强氧化性。②含有大量NO的酸性溶液,隐含溶液具有强氧化性。③含有大量S2-、SO、AlO的溶液,隐含溶液呈碱性。
4.警惕关键词“一定”还是“可能”陷阱:①抓住关键词语:解答离子共存类试题要审清题目要求的关键词语,如“一定大量共存”“可能大量共存”或“不能大量共存”等。②理解两大条件:若溶液可能呈强酸性也可能呈强碱性时,“可能大量共存”的含义是在两种条件下只要有一种能大量共存即符合题目要求。“一定大量共存”的含义是两种条件下离子均能大量共存才符合题目要求。
五.关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误区
1.原子不一定都有中子,如H。
2.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如F与OH-。
3.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其质子数不一定相同,如Al3+与Na+、F-等,NH与OH-等。
4.不同的核素可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如H与H;也可能具有相同的中子数,如C与O;也可能具有相同的质量数,如C与N;也可能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均不相同,如H与C。
5.同位素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6.不同核素之间的转化属于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反应。
7.在天然存在的各种元素中,无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核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8.凡是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不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如过渡元素的离子或H+。
9.不存在两种质子数和电子数完全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10.规避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中的易错点: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