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80分)
说明:
1.本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30题。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2小题,28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8小题,52分。
2.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S-32,Cl-35.5,Ca-40,Fe-56,Cu-64,Zn-65,Ba-
第Ⅰ卷(共2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不锈钢B.碘酒
C.氢气D.粗盐
C
A、不锈钢是铁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铁,还有碳等杂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碘酒是碘酒精溶液,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C、氢气由一种气体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D、粗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泥沙等杂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C。
2.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下列食物富含蛋白质的是
A.菠菜B.鸡蛋
C.香蕉D.馒头
B
A、菠菜富含维生素,不符合题意。
B、鸡蛋富含蛋白质,符合题意。
C、香蕉富含维生素,不符合题意。
D、馒头富含糖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液体去除油污效果最好的是
A.洗洁精B.食盐水
C.白醋D.自来水
A
A、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可以将油污分散成细小液滴扩散到水中,而被冲洗掉,选项正确;B、食盐水对油污没有洗涤作用,选项错误;C、白醋对油污没有洗涤作用,选项错误;D、自来水对油污没有洗涤作用,选项错误。故选A。
4.蚊虫叮咬时释放出的液体中含有蚁酸(显酸性),为了减轻痒痛,可以在被叮咬处涂抹
物质名称
西红柿汁
柠檬汁
牛奶
小苏打水
pH范围
4~5
2~3
6~7
8~9
A.西红柿汁
B.柠檬汁
C.牛奶
D.小苏打水
D
蚊虫叮咬时释放出的液体中含有蚁酸(显酸性),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需要涂抹显碱性的物质。
A、西红柿汁的pH为4~5,显酸性,不和蚁酸反应,不能涂抹,故A不正确;
B、柠檬汁的pH为2~3,显酸性,不和蚁酸反应,不能涂抹,故B不正确;
C、牛奶的pH为6~7,显弱酸性,不和蚁酸反应,不能涂抹,故C不正确;
D、小苏打水的pH为8~9,显碱性,和蚁酸反应,能涂抹,故D正确。故选D。
5.氧化铟(In2O3)是制造触摸屏的主要材料。氧化铟中铟(In)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6
C
氧元素通常为-2价,设氧化铟中铟(In)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x=+3。
故选C。
6.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元素影响人体健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缺氟易产生龋齿
B.缺硒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C.老年人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
D.长期缺铁会引发缺铁性贫血
B
A、缺氟易产生龋齿,A正确;
B、缺硒会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缺碘才会引起甲状腺肿大,B不正确;
C、老年人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C正确;
D、长期缺铁会引发缺铁性贫血,D正确。故选B。
7.下列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B.极难溶于水
C.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D.具有可燃性
D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酸性、碱性、还原性、氧化性等。
A、无色气体属于物质的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极难溶于水,溶解性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密度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故选D。
8.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氧气B.金刚石C.铜D.氯化钠固体
A
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符合题意;
B、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铜是由铜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固体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A。
9.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氧化钙Ca2OB.钠离子Na+1
C.两个硫原子S2D.两个甲烷分子2CH4
D
A、氧化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因此氧化钙中原子个数比是1:1,化学式是CaO,选项A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B、离子符号的书写中所带电荷数量在前,符号在后,当所带电荷数量为1时,可以省略,钠离子表示为Na+,选项B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C、元素符号可以表示该元素一个原子,多个原子的表示方法为在元素符号加数字,两个硫原子表示为2S,选项C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可以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多个分子表示方法是在化学式前加数字,两个甲烷分子表示为2CH4,选项D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故选:D。
10.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
B.压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鼓起来——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C.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不断运动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B
A、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不符合题意;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符合题意;
C、端午时节粽飘香,是因为粽子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氧气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B.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C.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及生态的平衡有重要意义
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
A、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氧气不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反而会使食品更容易变质,因为氧气有氧化性,易使食品氧化而变质,A不正确;
B、空气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差,B不正确;
C、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及生态的平衡有重要意义,例如氧循环可以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和有机物等,C正确;
D、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而制得,该过程发生了物理变化,D不正确。故选C。
12.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向铁锈中加入稀硫酸,振荡,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为浅绿色
B.向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C.灼烧纯羊毛线,产生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
D.红热的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A
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向铁锈中加入稀硫酸,振荡,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符合题意;
B、向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生成蓝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C、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不符合题意;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化肥和农药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化肥越多,农作物产量越高
B.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以提高肥效
C.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和食品污染,因此要杜绝使用农药
D.适当增大蔬菜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
D
A、化肥过多的施用不仅对农作物造成不好的影响,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不符合题意;
B、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熟石灰显碱性,铵态氮肥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不符合题意;
C、农药能杀灭病虫害,不能杜绝使用农药,应合理使用,不符合题意;
D、植物进行光和作用时需要二氧化碳,所以为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可在大栅内适当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符合题意。故选D。
14.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威廷汉和吉野彰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卓越贡献。下图是锂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
B.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
C.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g
D.氯化锂的化学式为LiCl2
B
A、从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知道核电荷数是3,不符合题意;
B、由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符合题意;
C、由锂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知道,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单位不是g,不符合题意;
D、由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则锂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元素显-1价,氯化锂的化学式为LiCl,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常用的医用酒精是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可用于杀菌消毒。乙醇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代表碳原子,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有关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
B.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C.乙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D.乙醇是一种有机物
C
A、由图可知,每个乙醇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故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不符合题意;
B、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6+16=46,不符合题意;
C、乙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6=4:1,符合题意;
D、由化学式可知,乙醇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工业上用氮气合成氨气(NH3),用氨气生产硝酸,相关反应如下:
①②
③④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③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②中X的化学式为N2
C.反应④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
D.NO和NO2可以相互转化
B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①③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含4个氮原子、12个氢原子、10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故生成物中还应含4个氮原子、4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NO,符合题意;
C、二氧化氮中氧元素为-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x=+4;硝酸中氢元素通常为+1价,氧元素通常为-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y,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y+(-2)×3=0,y=+5;NO中氧元素为-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z,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z+(-2)=0,z=+2;故反应④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不符合题意;
D、由③④可知,NO和NO2可以相互转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是溶质的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减少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D.温度和溶剂的种类对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影响
AC
A、溶液是一种物质或一种以上物质的粒子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B、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C、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一般方法是加入溶剂或升高(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升高)温度。所以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故选项正确;
D、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难溶解在水里,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外部因素是温度、压强(是对气体来说的)。例如,除了气体和氢氧化钙等特殊的固体溶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反比以外,一般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正比;还有气体的溶解性也与压强成正比。故选项错误。故选AC。
18.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则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A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选项正确;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氢氧化钠属于碱,但二氧化碳不属于酸,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氯酸钾就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属于置换反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A。
19.某同学为验证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金属片均已打磨,且其形状大小相同;实验①②③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和体积均相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对比实验①②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判断出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分析实验②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分析实验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D.分析四个实验的现象,能判断出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B
A、金属与酸反应,反应越剧烈,金属活动性越强,对比实验①②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判断出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A正确。
B、②稀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说明金属活动性,铁在氢前,④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说明金属活动性铜大于银,不能判断出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B错,符合题意。
C、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和活动性弱的金属盐溶液反应,分析实验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C正确。
D、对比实验①②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判断出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镁>铁>氢,实验③铜和稀盐酸不反应,说明活动性氢>铜,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和活动性弱的金属盐溶液反应,分析实验④的现象,活动性铜>银,故金属活动性,镁>铁>铜>银,D正确。
故选:B。
20.分离与提纯是获得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一氧化碳
通入适量氧气,点燃
B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泥沙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盐酸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固体,充分反应后过滤
D
除去碳酸钠溶液中的氯化钠
加入过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
A.AB.BC.CD.D
BC
A、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无法点燃,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除去泥沙,蒸发结晶可得氯化钠固体,符合题意;
C、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可得氯化钙溶液,符合题意;
D、加入过量的硝酸银,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碳酸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碳酸银和硝酸钠,虽然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且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银和硝酸钠,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21.下列图象表示的化学反应过程,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是,(说明:①至④对应的每组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
A.图①表示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在有、无MnO2的条件下反应
B.图②表示等质量的碳酸钙粉末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和10%的稀盐酸反应
C.图③表示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足量的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D.图④表示等质量的锌粉和锌粒分别与足量的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D
A、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所以氧气质量相等;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不符合题意;
B、等质量粉末状的碳酸钙与足量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酸浓度大小影响反应的快慢,5%的反应慢,10%的速率快,由于碳酸钙的质量相等,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C、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反应,锌的活动性强于铁,反应的快,每65份质量的锌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少;铁的活动性弱于锌,反应的慢,每56份质量的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产生的氢气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D、等质量的锌粉和锌粒,分别与足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与酸的接触面积大小影响反应快慢,锌粉与酸的接触面积大反应的快,锌粒与酸的接触面积小反应的慢,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符合题意。故选D。
22.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由氢氧化钠、硫酸钠、硝酸镁、硝酸铜、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该样品的组成,某兴趣小组同学取适量样品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如下: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色沉淀a的成分是碳酸钙
B.该样品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硝酸镁、硫酸钠、碳酸钙,一定不存在硝酸铜
C.该样品中一定存在硫酸钠、碳酸钙、硝酸镁,一定不存在硝酸铜和氢氧化钠
D.若步骤①②保持不变,用硝酸钡溶液代替步骤③中的氢氧化钡溶液,则不需要进行步骤④的探究,也能确定该样品的组成
BD
固体样品,可能由氢氧化钠、硫酸钠、硝酸镁、硝酸铜、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滤液无色,沉淀白色,则样品中一定不含有硝酸铜,白色沉淀加过量稀硝酸,生成气体,则沉淀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碳酸钙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气体,假如2g沉淀全部是碳酸钙,设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则
现在气体只生成0.44g,说明沉淀除了碳酸钙还有其它沉淀,氢氧化钠和硝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样品中一定有硝酸镁和氢氧化钠,无色滤液加过量氢氧化钡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加硝酸部分溶解,说明滤液中含硫酸钠和过量的硝酸镁,硫酸钠和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硝酸,硝酸镁和氢氧化钡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镁沉淀可以被硝酸溶解;综上所述,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钠,硝酸镁,碳酸钙,一定不含有硝酸铜。
A、由分析可知白色沉淀a除了碳酸钙还有氢氧化镁,故A错。
B、由分析可知该样品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硝酸镁、硫酸钠、碳酸钙,一定不存在硝酸铜,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该样品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硝酸镁、硫酸钠、碳酸钙,一定不存在硝酸铜,故C错。
D、若步骤①②保持不变,用硝酸钡溶液代替步骤③中的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一定含有硫酸钠,因为只有硫酸钠能和硝酸钡产生沉淀,则不需要进行步骤④的探究,也能确定该样品的组成,D正确。
故选:BD。
第Ⅱ卷(共52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52分)
23.能源、环境和安全已成为人类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