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何处是归程

许多年后,我仍然忘记不了祖父在我七岁时教我背会的那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挥别桑梓出乡关我的曾祖父姓王名占华,曾在山东菏泽念过私塾,成年后在范县濮城镇的蚕王庄当一名会计(年范县由山东划归河南)。即使家境并不宽裕,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曾祖父依然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他曾在老家的厅堂前挂了一副珍贵的木匾——“忠厚传家园,诗书继世长”①,这不仅承载了他对子孙后代的期许与规训,也成为了整个家族繁衍的根基与希望。我的祖父王性芳是家里的长子,于年10月出生。寄托着父母的殷殷期盼,他五岁的时候就到村里面的小学去念书。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有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两种。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上初级小学,“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个教室、一个班级”的模式在当时的农村较为普遍。五六年级的学生上高级小学,但由于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高级小学却并不常见。因此,我的祖父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早早离开了家,每周走数十里的路到镇里去上学,吃、住都在学校。祖父就读于范县濮城镇东街完小,所谓“完小”,是完全小学②的简称,就是指同时具备初级和高级两种小学的学校。那时候从周围各个村到镇里上学的学生满满当当挤一屋子,两个人合用一个被窝,头脚错开两头睡。“我们那时候的条件哪有你们这么好啊,”祖父总是笑着对我说道,“我那时候上学,就是背着一个旧瓷罐儿,走十几里路,带上一个星期的饭,最常吃的是窝头加豆酱。”为了给弟弟妹妹做表率,刻苦努力的祖父于年顺利考入了范县五中。而这所学校,后来也成了我祖母、二祖父、三祖父共同的母校。当时学校的饮食极为匮乏,每人每月要交二两白面或者地瓜干,七八个人围着团团坐,却只能对一小盘菜虎视眈眈。学校每月会改善一次伙食,偶尔发几个丸子祖父都不舍得吃,一心想要拿回家和父母、兄妹分享。每到周末放学,祖父就踩着带有破洞的布鞋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为的就是多割一点草,帮父母挣几个工分。年全国“大跃进”,各地都刮起了一阵“浮夸风”、“共产风”,范县③自然也不能例外。县委提出了“学河南,超台前,坚决越过寿张县;大干苦干坚决干,天安门前夺状元”的口号,立起了许多“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牌坊”。范县的“钢铁姑娘队”在当时远近闻名,她们一边干活一边高呼:“金刚姑娘表决心,小麦亩产一万斤,不到一万不结婚。”然而,人们由于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运动”之中,再加上秋收粗糙,不少的红薯、花生、萝卜埋在地底下,没有收上来。“浮夸风”使政府征粮过了头,年起范县人民的吃饭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三年灾害期间,范县的人均口粮大约每天0.53斤。①祖父的中学阶段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度过的,那时候人们不得不用瓜菜代替粮食,一粒粮、一块红薯干儿、一个萝卜头儿、一片菜叶,都显得弥足珍贵。①受访人:王性勤(二祖父),受访时间:年2月5日。②王平:《从“完全小学”“完全中学”到“完全学校”---看看,老毕业证中的南阳中小学影像》,《南阳晚报》年9月18日,第9版。③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河南“大跃进”运动》,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年,第-页。祖父于年考上了“江北水城”的聊城一高,而整个范县获此资格的学生也只有3个人。聊城一高是地级市重点高中,它师资力量雄厚,从周围几个县中选拔尖子,那时人们都说进了“聊中”就是进了大学的保险箱。每当提到高中往事,祖父很少谈及自己的优异成绩(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祖父总是蝉联数学竞赛的年级第一)),而是十分感激父母给予他的莫大支持。有一年开学发洪水,从范县到聊城多公里,曾祖父带着祖父一路骑自行车、划小木船,连日连夜地赶去报道。祖父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家里人啃树皮、吃榆叶,再怎么挨饿也要供孩子上学。至今,祖父都记得每次开学,家里人都要硬塞给他一点白面,然后去上学的情景。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摆脱上千年来靠天吃饭的种地命运,才能在毕业后分配工作,不再是农业人口。挣扎于读书与生计之间,祖父养成了一种慈悲的情怀,那就是不轻易地指责别人。祖父读高中的时候,曾有一位同学因偷了他的窝窝头而差点被学校处分。幸亏祖父知道他家境贫苦,在校长面前替他求情,才免去了这次处罚。虽然祖父和那位同学如今已失去了联系,但一想到那位同学后来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成为了六十年代光荣的大学生,祖父就感到格外高兴。年是祖父高中毕业的一年,也是狠抓阶级斗争、政治局势日益紧张的一年。祖父的第一志愿是浙江大学,却最终被第十个志愿——黑龙江商学院录取。这并不是因为祖父的高考分数不够,而是被一场“出身”上的疑惑与纷争所耽误。由于祖父的两个姑姑曾经嫁给了地主,所以祖父一度被怀疑家里也很有钱,不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祖父的出身被前后调查了7次,甚至连“农忙时找邻居帮忙”②都成为了被怀疑雇工的理由。每个考生的命运都掌握在持有学生档案的辅导员手中,祖父班上的第一名因为出身富农,档案上就直接被写着“不予录取”①四个字。实际上,祖父的确出身贫寒的农民世家,而这场关于身世的调查却极大影响了祖父的前程。“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全盘否定国家,”祖父告诉我,“我上学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助学金初中3块、高中5块、大学17块,基本上没花过家里的钱。”就这样,祖父由山东范县濮城镇一举前往遥远的哈尔滨,开启大学4年的学习旅程。值得骄傲的是,他是蚕王庄前后好几十年唯一的大学生。①岳鸿胤,秦相启:《大跃进年代的范县共产主义神话》,《党史博览》,年第5期。②受访人:王性芳(祖父),受访时间:年2月7日。图1祖父初中毕业照(最后一排左7)图2高中的祖父①受访人:王性芳(祖父),受访时间:年2月7日。图3祖父的大学毕业照(三排右2)二祖母的“红色故事”由于“文化大革命”致使全国高校乱套了,本应于年夏毕业的祖父直到12月才拿到毕业证书。彼时的大学生因“文革”而无法分配工作,只好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统一安排下被下放到部队军垦农场,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让大学生到“解放军革命大学校”、“革命大熔炉”里进行劳动锻炼,“接受工农兵再教育”。①我的祖父被下放到了一支吉林军区所属的军农连队,这支队伍里来的都是哈军工、哈工大、北航、北师大等重点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六十年代中美持续对峙、中苏关系恶化,全国沉浸在“苏修亡我之心不死”的恐惧与危机之中。我的祖父曾被派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后勤部靶场去演习,他犹记得在哲里木盟干旱巨风的春天,小鸟“啪啪”地扇打着人脸。离家一千三百多公里的祖父孤身一人,有幸在下放到工农连队的第二年回家探亲一次,而也正是这次探亲使他结识了今生唯一的挚爱——我的祖母。祖母的父亲姓王名同合,是一名中共的地下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他以开工艺精良的王家线铺为幌子,经常组织秘密会议、传递情报、与日本人周旋等。新①《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评论员:《关于知识分子再教育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2-3页。中国成立后,他带头领导公私合营,担任了当地公社的营销部经理。外曾祖父一生廉洁奉公、鞠躬尽瘁,却在年意外地履险蹈危。那年国内政治气氛异常紧张,一场名为“反右斗争”的运动悄然展开,外曾祖父的很多革命战友都被打成了右派。有一次外曾祖父外出采购,院子里闯入了一个山羊胡子的“不速之客”,他绕着屋子左瞅瞅右看看,像是想要找到什么宝贝。过了一会儿他悄悄溜到了年仅8岁的祖母面前,笑眯眯地问:“小姑娘,你爸爸有没有经常从外面往家带什么好东西啊?你家里是不是很有钱?”。祖母以为是盗贼来了,吓得直打哆嗦,她一面跑回屋找外曾祖母,一面声嘶力竭地大喊“没钱没钱,俺家没钱!”。实际上,那个山羊胡子的动机比盗窃还要可怕,他想要趁着这股“人整人”①的浪潮诬告外曾祖父贪污徇私,打倒升迁路上的竞争对手。这种利用童心的卑鄙行为,让祖母至今回忆起来都一阵后怕。山羊胡子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被打倒,而外曾祖父不论外界风吹草动,只是“一颗红心跟党走”,本本分分地给大伙儿办好事,直至七十岁时因胃癌去世。外曾祖父对党的赤子之心深深影响了祖母,她从小成绩优异,初一任学习委员,初二团组织委员,初三还帮忙监考小升初。作为革命干部的后代,祖母出身“红五类”,同学们都戏称她为“三开人物”②——即文革前吃得开,文革时吃得开,文革后还吃得开(注:红五类是指出身为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工人、贫农、下中农的人)。年刚读高一的祖母恰好赶上文革,9月5日中央发表《通知》,鼓励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当时全国上下都浸透在红色的海洋之中,串联师生乘坐交通工具和吃饭住宿全部免费,成为“文化大革命”很特殊的一道风景。从濮城到北京,祖母和同学们组成的13人支队一路游行五百多公里,有幸成为天安门前毛主席接见的最后一批(第八批)队伍,中途还碰见了来自湖南的一人小支队。而祖母如今的膝盖半月板磨损和关节炎,大抵也都是那个时候落下的。文革中断了祖母的学习旅程,她高二的时候就被迫提前毕业。毕业后的祖母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当知青,干农活种地除草样样行。年经一位堂①受访人:王继荣(祖母),受访时间:年2月7日。②同上。姐介绍,她认识了我正回家探亲的祖父。两人相差五岁,相见恨晚,一见如故。虽然此次见面只有两三个小时,但接下来的却是长达一年多的书信往来。工农连队的祖父和下乡知青的祖母凭借数十封的两地书使彼此相知相爱,共同的精神皈依和革命理想使二人走到了一起。年,年仅21岁的祖母毅然决然地只身赴东北,和刚转业不久,分配到三线建设的祖父简单成了亲。生命是一滴水,必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社会主义无限奋斗的大江大河之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无论对家还是对国,那时候人们的感情大都像这般,简单明了却坚不可摧。图4祖父和军农连队战友(第二排左1)图5祖父在军农连队的草场图6祖母的全家福(二排右一为祖母,右二为外曾祖父;一排右一为父亲,右二为叔父)图7祖母文革期间手执毛泽东语录(二排右一)三三线人的“花”与“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的周边局势愈发严峻。年8月美国蓄意挑起“北部湾事件”,出动第七舰队艘军舰和余架飞机全面介入越南战争,战火一直烧到了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年,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54个师、近百万人,随后中苏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要用“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面对苏联陈兵、美国威胁、中印交恶和台湾“反攻大陆”等紧张因素,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①的战略部署,随时为打仗做准备。所谓三线,就是将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中间地带:三线,则是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大型军工企业整体上由东往西迁,开展“大三线”建设,保障开战时前线的人力、物资供应;而地处前方的一线二线省份,则各自建一批省属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力争做好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省”的自卫与抵抗。②我的祖父于年被吉林省国防办分配到国营厂从事三线建设工作。厂地处吉林省辉南县长山屯,位于长白山脉与松辽平原交汇处,原属国家五机部(注:五机部全名第五机械工业部,主要生产常规兵器等,年改制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两大军工集团,其中前者又名“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而厂主要制造四零火箭筒等反坦克武器,是应对东部朝鲜、北部苏联战争威胁的前线阵地。三线建设条件之艰苦非今日儿女可以想象。出于国家战略机密的考虑,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项目要“靠山、分散、隐密”,有的甚至还要进山洞。“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③千百片沉睡荒芜的山区,就这样迎来了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一厂一点的布局模式常被人们戏称为“村落式”、“瓜蔓式”、“羊拉屎”。山区内信息闭塞,工人们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用“洞中方数月,世上已千年”来形容三线人的生活都不足为过。吉林省辉南县④地邻长白山支脉龙岗山脉,半年冰封、千里雪飘,年均温度仅有5℃左右,冬天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28℃。而厂就这样建在穷山恶水之中,距离长春一百六十多公里,连绵不断的大山根本走不到尽头。冬季大雪①百度百科三线建设


转载请注明:http://www.ejiaostore.com/ajcfa/74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