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
(沈阳东北育才中学,辽宁沈阳)
摘要:主题分析年高考化学选择题试题来源、测查能力,总结选择题命题特点,为指导学生准备年高考提出建议。
关键词:选择题高考复习
选择题作为化学试卷的组成部分,占总分比例高(42%)。呈现“短小精悍、知识覆盖面广、迷惑性强”的特点。选择题的得分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整体成绩。分析年高考化学选择题试题特点,总结高考选择题命题规律、预测命题趋势,对指导学生备考有着重要的意义。
1.年化学选择题试题分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试题答案:C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STS试题强调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A选项:“糖”的相关内容在必修2和选修5均有介绍,内容难度递进。“糖的概念”在选修5教材79页:从分子结构上看,糖类可以定义为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资料卡片》中介绍:大多数糖类化合物中氢和氧原子的比例恰好为2:1,所以糖类最早被称为“碳水化合物”,因沿用已久,迄今仍然在某些学科中使用。本选项具有较强的干扰性。
B选项:维生素D对人体的功能,教材中没有介绍。但必修1教材42页习题介绍了:维生素C对人体摄取铁元素的作用。(见图2)
C选项:必修2教材78页表3-3明确列举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C、H、O、N、S、P等。并通过83页习题5B选项“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进行强化训练。
D选项:源于必修2教材28页习题3:题干“Se元素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同时,在选修1教材第一章第四节《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正文介绍(教材20页):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缺少或者摄入过多,都可能导致代谢疾病。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L0.1mol·L—NH4Cl溶液中,NH4+的数量为0.1NA
B.2.4gMg与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C.标准状况下,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A
D.0.1molH2和0.1molI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NA
试题答案:D
试题分析:
A选项:考察盐类的水解,选修4教材55页详细介绍了NH4Cl溶液中NH4+的水解过程(见图2),其数量小于0.1NA。
B选项:考察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情况。2.4gMg为0.1mol,与硫酸完全反应后转移的电子为0.2NA,B错误;
C选项:考察气体摩尔体积的相关知识。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所含有的分子数都为0.1NA,C错误;
D选项:正确。
仔细分析分析上述各选项,我们都能在近年高考题中找到“影子”。如:年全国②卷第10题B选项“1L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HCO3-和CO32-离子数之和为0.1NA”;C选项“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种氧化物。23g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1NA”。再如:年广东卷第10题C选项“标准状况下,22.4LN2和H2混合气中含NA个原子”。本题D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将可逆反应与NA整合考察是近年高考的趋势,如年全国①卷第2题B选项“1molN2与4mol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A”以及年全国①卷第8题D选项“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等。本题中,虽然H2与I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彻底反应。但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并没有改变,故正确。
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与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dcba
B.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
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d单质的氧化性比a单质的氧化性强
试题答案:B
试题分析:
由原子结构特点可知: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O元素、b可能为Na或Mg、c为Al、d为S元素.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应为b>c>d,a为O,原子半径最小,故A错误;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降低,则金属性b>c,a、d为非金属,金属性较弱,则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故B正确;
C.c为Al,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为弱碱,故C错误;
D.一般来说,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应为a的单质的氧化性强,故D错误.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是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组成”、“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有关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的试题是高考选择题中的必考题目。本题综合性较强,是对必修2教材19页、28页、29页习题的整合(见图3)。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B、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中的氢比乙醇中的氢活泼,B错误;C、根据强酸制弱酸,可知乙酸酸性大于碳酸,C错误;D、甲烷与氯气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产生了HCl,HCl的酸性使石蕊变红,D错误。
本题是考察学生对教材实验的掌握情况。四个选项全部来自教材。
A选项:源于必修2教材68页图3-9(如下)
B选项:源于必修2教材74页正文: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比水与金属钠的反应平缓得多,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C选项:源于选修4教材64页“沉淀转化”的介绍:水垢中含有的CaSO4,可先用Na2CO3溶液处理,使之转化为疏松、易溶于酸的CaCO3,而后用酸去除。
D选项:源于必修2教材61页图3-3(如下)是对甲烷与氯气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Cl显酸性的考察。
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混合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
B.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3e—=Al
D.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A选项:根据原理可知,Al要形成氧化膜,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因此铝为阳极,正确;
B选项:不锈钢网接触连接大,能增加点解效率,正确;
C选项:阴极反应为:2H++2e—=H2,错误
D选项:电解池(或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产生电流。H2C2O4为弱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为H2SO4电离产生的H+和SO42—,SO42—向阳极定向移动。
本题是对电化学原理的考察。试题背景来源于必修1教材49页《资料卡片》(如图6所示):用电化学氧化的方法,可以生成坚硬的氧化膜,还可以用燃料使其着色。
试题答案:C
试题分析:
A选项:考察学生对必修1教材61页《科学探究》“Fe2+与Fe3+相互转化”的掌握情况(见图7)。
B选项:年《高考考试大纲》将镁元素增设为必考内容。Mg与CO2反应生成黑色的单质C和白色的MgO,此反应体现了CO2的氧化性。选项中,给出钠与CO2的反应现象“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C选项:对考察学生必修1教材99页“氨的实验室制法”的掌握情况(见图8)。
D选项:基于选修4教材64页“沉淀转化”实验3-4迁移拓展(见图9),考察学生对“沉淀转化”与“溶度积Ksp”关系的理解。
2.试题命题特点及备考建议
综上分析,选择题命题特点为:“两个有利于”、“两个不超”、“一个转变”。“两个有利于”:有利于深化高考改革,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两个不超”:考试内容不超出考试大纲,能力要求不超出课程标准。“一个转变”:由突出知识立意,转变为突出能力立意。
结合试题特点,给年的高考备考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学习新课程理念,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2)仔细研读高考考试大纲,特别对考试内容的变化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
(3)重视近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导向性。通过双向细目表,确立高频考点,开展针对性训练。
(4)基于教材的外延知识,进行合理的扩展,通过难度适中的习题补充,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
(5)引导学生自己整合各模块教材,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
(6)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牵引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开展专项训练,实现到课程标准中“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
(7)深度挖掘教材中图片、表格、实验、科学视野、资料卡片、课后习题等栏目的教学价值。在自主命题时,有意识的以这些资源为试题背景原创试题,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回归教材。
以上就是我基于年高考化学选择题的分析,对新一轮高三复习提出的浅显的建议。空洞泛泛,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行基于指正。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赵红杰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