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部惊悚片来说,口碑两极分化严重是必然结果。这种审美隔离不在于电影本身,而在于它明里暗里的讽刺和批判,正如当初的《小丑》一样。导演克雷格·卓贝毫不客气地利用各种隐喻将美国社会中的“精英”和“网民”两个阶层讽刺得体无完肤,这样的电影当然不受美国人民欢迎。
疫情期间,有这样一部争议巨大的惊悚片火了。
它原本定档年9月上映,却由于美国接连发生的两起大型枪击案推迟到了今年。
它自从问世后就一直受到美国主流媒体的批评,《华尔街日报》直言其“故意煽动国家分裂”。
甚至它还“荣幸”地被美国总统特朗普点名臭骂:制作这部电影是为了煽动和引起混乱。
——《狩猎》。
《狩猎》01精英与网民
能被美国主流媒体和特朗普如此痛批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特朗普推特影片开始,一个美女在空地上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于丛林之中。
和她一样莫名其妙来到这里的,还有来自美国各个地方的11个人,他们已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神秘“猎人”的猎杀目标。
可想而知,影片前半个小时,主要展示这些“猎物”的死亡顺序和方式。
一枪爆头、钢刺穿身、地雷炸碎、食物中毒、毒气熏倒……
反正就是各有各的死法,不用争也不用抢,安排得明明白白。
《狩猎》有的小伙伴可能会不屑了:这不就是已经用烂了的“猎杀游戏”吗?
没错,如果我们仅从表面上来看的话,的确如此。
但,要看是谁猎杀谁。
影片后半段揭开了这场“狩猎”背后的真实原因——网络上流传的“精英阶层为了娱乐消遣猎杀可怜人”的都市传说。
这原本是片中的大boss雅典娜在好友群里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被人公之于众、民众信以为真,舆论压力导致以她为首的一众社会精英断送了自己的财路和职业生涯。
为了报复造谣者和传播者,他们索性假戏真做、让谣言成真。
《狩猎》于是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说,这部电影表现了当下美国社会的撕裂。
猎人,无疑代表着美国上层社会自由派的精英们。
他们控制着美国大部分的财富,傲慢且贪婪,对待平民残忍、冷酷又不屑。
与此同时只注重形象建设,主张多元化、仇视一元化,视种族歧视为大恶。
正如片中那样,一边杀着人,一边观看着环保节目。
上一秒还因为连杀三人感到内疚,下一秒就因为一句“他们都是种族主义者,死不足惜”而心安理得地等待着下一个“猎物”的到来。
《狩猎》猎物则象征着美国社会底层的平民们。
你以为他们就无辜吗?一点也不。
自己贫穷无助,于是对上层精英充满误解、敌意与仇恨。
思想、言语、举止间充斥着种族歧视的观念和“白人至上”的狭隘民族主义,最引以为傲的居然是自己的肤色。
虽然没有社会资源也不了解真相,但却热衷于传播谣言、充当键盘侠施加网络暴力,甚至反智反科学。
这次疫情期间不也是如此吗?非但不相信科学和事实,反倒相信“比尔·盖茨制造病毒”这样的谣言和阴谋论。
谁让他是自由派精英的代表呢?这个锅当然要他背。
《狩猎》所以你看,本片看似是一场俗套的猎杀游戏,实则却是美国精英与网民的对立。
导演克雷格·卓贝毫不客气地利用种种隐喻将这两个阶层讽刺得体无完肤,这样的电影当然不受美国人民欢迎,所以口碑两极分化严重是必然结果。
这种审美隔离从不在于电影本身,正如当初的《小丑》一样。
《狩猎》02红与蓝
如果只是精英与网民之间的对立的话,那么本片还不至于背负这么多的骂名。
相比之下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它明里暗里对于美国政局的批判和影射。
本片最初的片名并非隐喻的《狩猎》,而是直白的《红蓝州大战》。
从这个初始片名来看,它想要表达的明喻和暗喻可谓是再明显不过了,也正因如此,才一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狩猎》在美国,红州代表共和党,蓝州代表民主党。
对应到片中,蓝州对应猎人、红州对应猎物,换句话说,对应红州的猎物,是特朗普的支持者。
还记得身为“猎人”的精英雅典娜要猎杀谁吗?Deplorables——可怜人/可悲之人。
正是这个词引发了舆论和假戏真做的猎杀游戏。
而在现实中,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希拉里就曾用这个词称呼当时支持特朗普的选民。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何本片在美国能够引起如此巨大的争议,甚至被特朗普点名,毕竟他的支持者在片中如同猪鹿一般被人猎杀。
《狩猎》然而讽刺到这里还没完,特朗普的支持者一个个倒下不要紧,真正要紧的是同样身为猎物的女主角“雪球”最终成功反杀了雅典娜。
她以胜利者的姿态登上雅典娜的私人飞机,喝着25万美元的葡萄酒无比享受地说了句“真是太棒了”。
这样的结局无疑又间接讽刺了大选胜出的特朗普,在美国社会撕裂的现状下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而即便如此,克雷格·卓贝也没有忘记保持政治立场平衡。
由于姓名相似误抓女主、从而自掘坟墓的雅典娜又是在讽刺谁呢?
《狩猎》值得一提的是,女主“雪球”这个名字原本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社会寓言《动物庄园》里一只小白猪的名字。
它追求着“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理想,带领动物群体反抗人类农场主的压迫,最后却被驱逐。
雅典娜用“雪球”比喻女主,结果反被女主嘲笑:这个名字更适合你。
是啊,压迫与被压迫、迫害与被迫害的人群永远都不是固定的。
尤其是在网络上,谁都有可能被压迫,谁都有可能被迫害。
谁都有可能是理想化、被驱逐的“雪球”。
《狩猎》当然了,说了这么多,你也可以认为这是过度解读、本片就是一场单纯的猎杀游戏。
或许美国民众、主流媒体和特朗普从一开始就误解了它的本意。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误解”为本片带来了极大的讨论性和曝光度。
要是没有这些“误解”,我可不会浪费时间讲它。
(本文由High电影原创,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