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倾向是在心理正常的范围内的,而强迫症则属于心理异常。说到底,心理异常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心理健康程度在人群中是呈正态分布的,靠近“不健康”的那一端的极端值,也就是相比绝大多数人都更不健康的人,我们称之为“异常”。有强迫行为或者强迫观念,但
是并不严重,不影响正常生活,不会为此感到痛苦不堪,充其量只算是强迫倾向。
强迫的行为非常多非常严重,生活中又过分地谨小慎微、严格要求,还有些完美主义,则更像是强迫型人格障碍。而强迫症的表现特点则是:强迫行为或观念非常严重,且在强迫中伴随着“反强迫”——因为自己的强迫行为痛苦无比,不想这样但是又控制不住,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与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区别就是这个反强迫,因长期在这种矛盾中不能自拔而体验到的痛苦,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没有的。
而且强迫症的行为表现并不像是完美主义的那种谨小慎微,有可能非常的单一,对于某件事有固定的模式,比如说我们教科书上经常举的例子:强迫洗手——一洗洗几个小时;强迫数楼——经过一栋楼就要数一数有几层,数不清楚不能走……所以强迫症与强迫倾向、强迫型人格障碍是很好区分的,它们是一个程度上的区别,一个人的强迫要真的达到“异常”的程度应该还是挺明显的……
强迫症状的表现形式为反复思虑和反复检查,当事人不想这样,却又总是忍不住的要去这样做,因此而感到非常的焦虑。实施强迫症状以后,会有片刻的心安,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责备。
推动强迫症状的是焦虑情绪,可以说强迫症状是个体自动自发的缓解焦虑情绪的快捷方式,只是由于个体把强迫症状判定为不好的、病态的,担心周围人会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从而引发了更大的焦虑。
这是焦虑情绪和强迫症状的一个交互影响、恶性循环。
焦虑情绪部分来源于个体对焦虑和症状本身的看法,部分来源于生活中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压力。当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压力事件长期得不到解决,个体总是处于一种焦虑情绪体验中,就会衍生出一些焦虑和强迫症状,比如坐立不安、头晕目眩、胸闷气短、疼痛、胡思乱想、易疲劳、失眠、辗转反侧、穷思竭虑、反复检查......
所以强迫者大多处于类似的困境当中:强迫症状无法消除,焦虑情绪无法减轻,学习、工作或人际关系也是一团糟。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强迫者会一心的想要消除强迫症状和焦虑情绪,并且认为只要把强迫症治好了,一切就会变得非常顺利,生活也会变得非常美好。由此的大家可以看出来,要想减轻强迫症状,首先是减轻焦虑情绪,一个是改变对于症状本身的看法,一个是积极有效的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如果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也可以转变心态继而放下。
心理专家提出,当发生了一件事情,个体对这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会引发相应的情绪体验。如果把这件事情判定为坏的、不好的,个体就会感到焦虑,并且衍生出焦虑症状。如果能够看到这件事情积极有利的一面,个体就会感到轻松、愉悦,相应的行为表现恢复正常。
比如说,如果只是把强迫症状的判定为不好的、病态的加以排斥和抵抗,个体就会感到焦虑,又因为焦虑、强迫症状无法被直接消除,个体就会感到挫败,个体会进一步的评判自己为无能,从而对自己各方面全面的加以否定,从而陷入更大的无助、迷茫感当中。
如果能够看到,强迫症状其实是个体自动自发的缓解焦虑情绪的快捷方式,在个体没有解决现实问题,或者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之前,强迫症状可以帮助个体很好的生存下去,使个体不至于在强烈的焦虑情绪体验中崩溃,强迫症状的是在帮助个体,而并非是在危害个体。那么当事人情绪就会趋于平稳,就更能够理解和接纳强迫症状。
再一个,人是趋利避害的,而且会不计后果的避免不快乐,甚至不惜自欺欺人。自从有了强迫症状以后,个体就会把责任归咎于强迫症,从而减轻内心的自责和悔恨,这是强迫症状的另一个积极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