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审阅修改
栗子公号编辑
栗子文字版本:
说到洁癖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去朋友家做客,发现TA家擦的锃亮,一根头发丝都没有;或者和同事一起吃饭,看见TA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餐具,桌子椅子整个擦一遍才充满仪式感的就餐,我们可能都会调侃到:“你是不是有洁癖呀!”
洁癖在现代社会中似乎是一个人“爱干净”的体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相比邋遢大家好像更倾向于将洁癖与做事细致严谨联系起来,从而打上靠谱的标签。
但真实的洁癖真的有大家认为的这么“简单”吗?从心理角度来看,洁癖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会把正常卫生范围内的事物认为是脏的,感到焦虑恐惧,从而导致重复性、机械性的清洗直至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
可以说洁癖其实是一种情绪化产物,看起来是要洗掉“脏”,其实是要洗掉自己焦虑不安恐惧的情绪。很多洁癖宝宝在洁癖爆发前都说自己其实也不是特别爱干净,以及洁癖爆发后很多人也只是在意自己在意的点,比如自己房间不能乱、比如厕所或垃圾桶,其他地方则是无所谓的。
洁癖作为一种冲动感很强的强迫行为,很多人的发展机制先是有强迫思维(回想有没有脏或者有没有洗干净)—强迫行为(还要检查自己是否有洗干净)—二次或多次强迫行为(重复、机械、有仪式感的清洁)—结束强迫行为。
这一系列的流程都需按照自己固有的模式进行(具体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在这个模式中一旦被外界因素(比如他人的谈话声、突然的关门声、光线的变化等)或者自我因素(流程化中可能有一个环节出错了)干扰,都会打断流程从而重新开始,直至一切都按自己设定好的模式“完美”结束。
经常有来访者跟我们描述自己因洁癖而遭受的迷茫、无助、痛苦,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大可先从觉察它开始来排兵布阵最终取得胜利。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从高中时期就有强迫症(当时以恐狂犬开始慢慢发展成洁癖),后每次伴随压力性事件(比如考学、就业、恋爱等)就会出现轻微的强迫迹象(但当时没引起我足够的重视)。
大爆发是失业期间在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之下引发的(强迫观念一直都有、但当时最困扰我的来自于伤害性极大的洁癖、无时无刻都能进行的呼吸/余光强迫、以及任何事物都能反复确认这三大块),这次我想首先就洁癖这一部分与大家展开探讨。
ps:以上发展历程仅为我个人经历并不具有普遍性,并不是说有了以上这些症状的人就一定会按照我的这个模式发展下去,大家可以放心食用。可以从多维度来认识洁癖的全貌。
一、根据恐惧对象来划分
外在洁癖:1、害怕分泌物(唾液、尿液、粪便、血液等),这些是很多来访者以及我自己都曾存在过的强迫对象,我最先开始恐狂犬就是因为怕碰到动物的粪便。
2、害怕病毒细菌(新冠病毒、艾滋病毒、狂犬病毒等)
3、害怕一些特定的认为“脏”的场所,医院、ktv、公厕等。
内在洁癖:通常表现为精神洁癖,比如想到一些画面或念头,而异常反应;亲密关系中无法与异性正常接触等。
二、根据表现形式来划分
思想为主行动为辅: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比如你觉得脏了,你开始陷入思维里让你不断回想刚才让你害怕脏的细节以此来“收集证据”分析自己的观点到底是脏了还是没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陷入不断回忆的误区,但我们一旦“说服自己成功“或者有外界的阻断,就可以不去实施强迫行为。
思想为辅行动为主:这种情况下一般出现在你已无法通过思维来去分辨到底是否脏了,思维的力量就开始减弱,行动的冲动感就会变强,它通过与其想的我头疼,我还不如洗一下来的省事或者我现在不洗等下就会有更多的东西“变脏“等想法来缩短思维的时间从而增加行动。
三、根据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划分
轻微:相比于其他人清洗的时间比较短,清洗的流程也比较简单,怕脏的范围也没有很大泛化。(比如某个人TA主要是被洗手困扰,每天大概十几次,每次两三分钟,也不需要酒精消毒)
中度:主要表现为症状存在一些泛化、蔓延,花费在清洗上的时间更长,清洗的对象也会变多。
偏重:主要表现为严重影响到了生活(无法工作甚至出门、清洗过度导致皮肤受损、对自己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让家人感到异常的困扰等)
在我们多维度的认识了洁癖后,我们下篇再来看看到底什么原因引起洁癖强迫症如此痛苦,我将结合理论部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我个人亲身经历)为切入点逐一带大家拨开洁癖的层层迷雾。
下期预告:为什么洁癖强迫症让我这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