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纯氢机和氢氧机的选择,不要只听厂商或个人的片面之词就买了,毕竟一台设备的价格并不便宜!
氢氧机和吸氢机的区别其实质就是制氢方式、技术路线的区别。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氢氧机。氢氧机其实就是氢氧混合型吸氢机,其电解之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由于这种电解技术的限制,没有办法分离氢气和氧气,会同时吸入氢气和氧气。而纯氢吸氢机电解水过程中同样产生氢气和氧气,但它通过膜电极技术有效地分离氢气和氧气,产生氢气的纯度≧99.%,供人吸入使用。其中的氧气通过排气孔排出,不会被人吸入。其次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的保健用吸氢机都是采用纯氢模式,只有极少数厂家使用氢氧混合的制氢模式。有人问:氢氧混合吸入加了氧气对身体会比较好吗?不会,氢氧混合吸入加入的少量氧气,对身体并不会有什么变化。
主流医学认为我们所属环境中的氧气浓度已经足够,并不需要额外的补充。而且过多地吸入氧气,可能会导致氧中毒。
空气中氧含量为21%,即使是标称ML的氢氧机,其中每分钟能够增加的氧气也就只有ml,而人体每口呼吸的气体就有ml左右,所以根本增加不了多少氧气量,属于正常的人体吸入含量,不是医学意义上的氧气补充,更远远无法达到医学规范吸氧所获得的效果,有生物学基础的就能自行判别。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纯氢机与氢氧机的不同,今天就一次跟读者说清楚!
1:纯度不够达不到99.%,产生有毒害杂质;
这是不推荐氢氧机的重要原因,通常氢氧机的产氢原理很简单,就是我们中学都学过的传统电解水,然而纯水基本上并不导电,因此实验时会加入强酸或强碱,好让水顺利电解。而氢氧机中最常加入的就是强碱有毒物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
然而氢氧化钠的挥发性,会让消费者在使用氢氧机的过程中,有可能也同时吸入了。根据氢氧化钠安全资料表中的资料显示:氢氧化钠属于高毒性分子(致癌物),具腐蚀性与挥发性会刺激我们的鼻、咽、喉,甚至引起肺炎、肺积水威胁我们的生命!我们来了解一个事情,氢氧混合型吸氢机往往采用的是碱液型电解槽,电解液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强碱,具有强腐蚀性,一旦这些强碱泄漏会腐蚀所接触到的东西。若是与人接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碱液反应过程中,不仅仅会产生氢气和氧气,还会挥发出少量碱雾以及臭氧,长期使用此类产品对人体健康有安全风险。水电解在阳极产生氧气,还有一些副反应会产生臭氧和余氯是不能避免的,虽然是微量但是明显是对人体有害的。
普通电解在阳极会产生臭氧和余氯
美国FDA在年提到:氢气作为安全的食品添加物,只有一个唯一的前提,那就是添加的氢气纯度需达到99.%。氢氧机中的氢氧化钠会挥发,因此氢气的纯度并没办法符合FDA的要求。或许好一点的厂商会透过洗硷装置尽量避免消费者吸入,但若洗硷装置故障或效果变差,消费者在不自觉得状况下长期吸入呢?要知道哪怕只有几ppm,长期下来也会对健康有巨大的伤害!还有一点氢氧机中存在一种含钴的干燥材料,而钴却是一种致癌物,极可能被吸入体内,其安全性的确算不上高。
而纯氢吸氢机一般采用的是新一代的技术SPE纯水电解槽。水在电解之后,氧气会被排出机体,吸入端输出高达99.%的高纯度氢气。
2、燃烧爆炸隐患;
过去大家听到氢气,第一个直觉都是「燃烧爆炸」,氢气的确会有燃烧爆炸的风险,但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氢气燃烧爆炸一定要有氧气存在,纯的氢气因为没有氧气,是烧不起来且相当安全的。氢气在空气中会燃烧爆炸的体积浓度是4%~75%之间,氢气浓度过低,氢气不足而无法燃烧;氢气浓度过高,则助燃剂氧气不足也烧不起来。而氢氧混合型设备产生的氢气:氧气比为2:1,即66.7%的氢气与33.3%氧气,如果产生静电或者吸烟等行为容易发生爆炸风险。纯氢通到空气中可以点燃但是不会爆炸。
因此,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如机器内部管线,或气球),让氢气与氧气混合在一起是相当危险的,一但遇到摄氏度的高温,就存在燃烧爆炸的危机!
纯氢吸入会缺氧纯属无稽之谈,这只不过是氢氧机利益捆绑者的误导。通过下面的解释,你就立马明白纯氢的吸入是不可能会导致缺氧的。
氢气吸入浓度是决定效果的关键指标,但现在没有具体的估算公式。有人建议参考计算氧气吸入浓度的公式估计氢气吸入浓度,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不太准确。我这里参考氧气吸入浓度计算公式的原理,探讨一下氢气吸入计算公式,这里仅限于纯氢气吸入的情况。
简单粗暴计算氢气吸入浓度,按照流速/每分钟呼吸量计算。例如毫升/分钟供气,每分钟如果10升呼吸量,就是是6%。但呼吸包括呼和吸两个阶段,呼气的时候氢气流出来大部分不会进入呼吸道,且人的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长,所以这个浓度应该少于1/2,就是少于3%。不过为计算方便,默认为呼吸时间相等,大概就是吸入流量的50%被有效吸入。
吸氧浓度的计算公式是: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吸入氧浓度(%)=21+4x氧流量(L/min)这个公式仅适用鼻导管或鼻塞。《内科学》在呼吸衰竭一章中说到氧疗,特别指出鼻导管和鼻塞这两个吸氧装置。而吸入氧浓度与氧流量的关系就是上述公式。
该公式的推导依据《ICU主治医师手册》。这里以“正常人”“正常呼吸模式”进行呼吸做简要说明。正常人呼吸潮气量为ml,呼吸频率20次/分,吸气时间1秒,呼气时间2秒,口鼻咽解剖死腔50ml。
当用鼻导管吸氢气流量为0.6L/min(10ml/秒),假设呼气在呼气时间的前1.5秒(75%)完成,则最后的0.5秒几乎无气体呼出,来自鼻导管的纯氢气(吸氧流量为0.6L/min,即10ml/秒)将在这0.5秒中将口鼻咽解剖死腔充满5毫升。
这里请小心,从肺出来的混合气中仍然含有16%的氧气,这个步骤本质是将氧气浓度从16%提升到%,这个过程其实不能用线下方程计算,只能使用指数方程计算。考虑到原来含有16%氧气,这里就不追究了。
对于氢气浓度接近于零的肺呼出混合气,用一定流量氢气填补死腔的效率,要远远超过纯氧气的补充效率。这里可以适得调高到15-20毫升。
在1秒吸气时间内,吸气潮气量由3个部分组成:
1)来自口鼻咽解剖死腔的50ml纯氧(ml/秒x0.5秒=50ml);吸入毫升/分钟氢气的情况是,这里有10毫升氢气,40毫升空气。吸入氢气毫升/分钟,此部分只有5毫升氢气。
2)来自鼻导管的ml纯氧(ml/秒x1秒=ml);毫升/分钟供气,吸入1秒时间吸入10毫升氢气;毫升/分钟供气,吸入5毫升氢气。
3)因为我们假设潮气量是ml,所以还需要额外吸入ml的空气(氧浓度21%,约20%),则氧气为mlx20%=70ml。该部分组成对氢气没有任何贡献。
可见,ml吸气潮气量中含有ml纯氧(50ml+ml+70ml),则吸入氧浓度为44%(ml/ml)。
看氢气的情况:根据上述计算,在ml吸气潮气量中,每分钟毫升氢气吸入的量只有5+10毫升,氢气的总体浓度就是15/=3%。因此,这个计算公式不同于吸氧浓度的简单计算2.4%。主要是因为两个因素,一是氧气填补死腔比例高,二是空气含有氧气,对氧气浓度的提高不利。
所以纯氢气吸入浓度(%)的估算公式应该是:供气量(升)÷2。
也就是说,在“理想通气状态下”,通过鼻导管吸入流量为毫升/min的氢气时,其吸入氢气浓度4%(一直以来临床都是用2%的氢吸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将氧流量从毫升/min逐渐增加至6L/min,则氢气流量每变化毫升/min,吸入氢气浓度大约相应变化1%,这就是上述氢气流量与吸入氢气浓度关系方程的推算依据。(以上数据来自孙学军教授,氢思语)
其实,在年9月底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氢医学健康产业分会团体标准编审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和各企业代表一致通过了纯水电解吸氢机的团体标准。
希望通过科学的分析,让各位读者了解市面上氢氧机存在的问题,在面对厂商的广告或推销时能更清楚知道他们没告诉你的真相,不需再为无谓认证或专利而买单,很多只是宣传和竞争的手段罢了!我们只为健康买单,而不为无知买单。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